[8] 认知方式是什么?它的倾向与语言能力的发达有什么关系?|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CC字幕

Sdílet
Vložit
  • čas přidán 3. 08. 2024
  • 简介
    这一期讲一下个人因素里的「认知方式」。你觉得你自己是哪一个呢?欢迎大家留言!最后,感谢你的观看。期待你的点赞和订阅。
    左下角的文献说明
    左下角是引用的书或者研究和发表年。如「ABC et al(2024a:1)」「田中他(2024a:1)」中,「ABC」与「田中」为学者(代表)的名字,「et al」和「他」则是其他学者名字的省略。「2024」为年份。「a」为同一个学者在同一年刊行的复数研究。冒号「1」为页数。
    Chapter
    00:00 前言
    00:45 认知方式的简述
    02:15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05:24 语言能力上的发达倾向
    08:27 其他的认知方式
    10:04 参考文献(出场顺序)
    参考文献(出场顺序)
    (1) Riding, R. and Rayner, S. (1998). Cognitive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Understanding Styl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and Behaviour.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2) Witkin, H. A and Goodenough, D. R. (1981). Cognitive Styles: Essence And Origin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島津一夫・塚本伸一 訳(1985)『認知スタイル:本質と起源』東京:ブレーン)
    (3) Witkin, H. A. (195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ase of Perception of Embedded Figu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 1-15.
    (4) Quinlan, D. M. and Blatt, S. J. (1972). Field Articulation and Performance under Stress: Differential Predictions in Surgical and Psychiatric Nursing Training.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9, 517.
    (5) Witkin, H. A., Lewis, H. B., Hertzman, M., Machover, K., Meissner, P. B. and Wapner, S. (1954). Personality Through Perception. New York: Harper.
    (6) Witkin, H. A., Dyk, R. B., Faterson, H. F., Goodenough, D. R. and Karp, S. A. (1962). Pysc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New York: Wiley.
    (7) Witkin, H. A., Goodenough, D. R. and Karp, S. A. (1967). Stability of Cognitive Style from Childhood to Young Adult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 291-300.
    (8) 小柳かおる(2004).『日本語教師のための新しい言語習得概論』東京: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
    Tag
    #心理学
    #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学习

Komentáře • 8

  • @stewartchristopher4573
    @stewartchristopher4573 Před měsícem +1

    很有用的视频,逻辑很清晰,期待博主持续更新

    • @SLAnote
      @SLAnote  Před měsícem

      感谢你的反馈!

  • @stewartchristopher4573
    @stewartchristopher4573 Před měsícem +1

    作者可以找个机会评价一下所谓的一万小时成为大师,这种说法背后的根源和和科学性吗

    • @SLAnote
      @SLAnote  Před měsícem

      你好,不过「一万小时成为大师」应该不在二语习得领域范围里,但可以联想到二语习得里的「自动化理论」,关于它其实在建立频道之前就有列在制作计划当中,我之后会出影片讲解。

  • @user-ki3it7oz4e
    @user-ki3it7oz4e Před měsícem +1

    請問我學日語後,中文字聽力說話都下降了,國字也變醜,有時候中文日語會混淆,這樣是正常的嗎?

    • @SLAnote
      @SLAnote  Před měsícem

      谢谢你的评论。很有意思的问题啊。
      1. 如果你的年龄比较小(比如18岁及以下)的话,且是第二语言的情况下,是可能会有这种情况的。因为在母语还未完全确立之前,第二语言的确会影响母语。而在加拿大的,Bilingual研究的世界第一人Cummins教授就提出,母语和第二语言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母语能力的确会影响第二语言,第二语言也会影响母语。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是在目标语言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而不是在母国学习的外语。外语是否会影响母语,目前并没有结论吧。但如果你属于母语确立之后的话,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2. 中文字听力说话下降:如果你是第二语言(在目标语言环境下学习)的话,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你是已经确立了母语的话,那并不是母语退化了,属于暂时性的情况。因为由于缺少母语环境,所以用到母语的情况会比较少。不过假设你回国了一个月,那么基本上很快就能恢复。而在外语(在母国学习其他语言)的情况下,则基本上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反之,回国后第二语言水平也会暂时性的下降,当再次回到第二语言环境下也会慢慢恢复。
      3. 中文日语混淆:这个呢,其实就像鲁迅先生也是有的,个人感觉混淆问题是正常的。个人猜想,可能会出现在,①母语已确立,且拥有高程度的第二语言及外语水平的情况下。②母语・第二语言/外语都未确立的情况下。③母语未确立,但拥有较高的第二语言或外语能力的情况下。但当母语水平远远超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情况下,则不会出现混淆问题。
      4. 字体变丑了:这个不在讨论范围之内。或许是心理问题?因为如果你想去写好母语的文字的话,其实是可以写好的。或许并不是能力上,“写不好”的问题。

    • @user-ki3it7oz4e
      @user-ki3it7oz4e Před měsícem

      @@SLAnote 你好我現在在學習日語、30歲了、工作上沒有日語需求、單純興趣進修、價錢不看的話,會建議我找日本老師學習還是台灣老師學習比較好,因為我目前給留學生教,很多文法變化部分,他們也不知道怎麼說給我明白,常常就是硬背然後要用時候,用錯
      我現在很困擾

    • @SLAnote
      @SLAnote  Před měsícem

      @@user-ki3it7oz4e 你好,首先如果你是学习初期(N5~N3之间)的话,我更建议找台湾老师学习。但如果你是学习中期(N3及以上)的话,我会建议你找日本老师学习。因为学习初期的话,我们通过母语的讲解更容易理解知识。而在中期之后,如果你想学得更好的话,则需要直接通过日语来理解。当然,中期之后找台湾老师也是没问题的,只不过那样的话可能会导致我们在学习时太过依赖自己的母语。这在中期以及后期的情况下是非常不好的。
      此外,没有系统性接触过日语教育的日语母语者,的确会无法讲明白某些日语知识,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换个视角,其实我们中文母语者也是一样的。你可以试着想一下,一个正在学习中文的外国人问你「了」这个语法到底有哪几种意思,又或者问你「又」和「还」到底怎么区别使用。而事实上,关于「了」,其实是有非常多的意思,并不只是过去式。我们中文母语者,在没有接触过语言教育的情况下,甚至并不知道「了」它是一个语法。关于「又」和「还」,比如「①你明天又要来学校?」和「②你明天还要来学校?」这两句话到底有什么不同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中文母语者一定能察觉两者之间的差异,但的确很难系统性地说清楚到底哪里有差异。因为母语者是从小无意识地「习得」母语的,没有接触过语言教育的情况下,通常只知道这个知识到底如何正确使用,但很多时候是无法系统性解释到底为什么能或不能这样使用。
      而关于文法的用错问题,我们在教的时候通常会使用非常多的例句来增加学习者的理解。因为某一个文法并不会只出现在一个句子当中。知道更多的例句,我们可以判断出该文法【能】用在哪些句子上。另外,希望你能找一些相似的文法,用来区分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当然,在这里还是建议你找例句去理解文法上的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该文法【不能】用在哪些句子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