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傷身,哪些檢查能查出來?心內科醫生說:3個項目能查清

Sdílet
Vložit
  • čas přidán 17. 05. 2024
  • #高血脂 #体检 #健康科普 #疾病预防 #老年健康 #医学检查
    高血脂傷身,哪些檢查能查出來?心內科醫生說:3個項目能查清!
    老劉今年已經60歲了,正是退休享福的年紀,但是近期卻因為腦中風被送到醫院搶救,所幸搶救及時,暫時保住了生命。但是,老劉卻留下了口齒不清、肢體活動障礙等併發症,原本好好的晚年生活,卻不得不在子女照顧下度過。
    老劉在患病後,總是覺得自己上輩子作孽太多,今生又沒有好好積德行善才受到了報應。但實際上,這都不過是封建迷信,他真正病因是原發性高血脂,由於該病沒有得到良好控制,最終造成了動脈粥樣硬化、血栓。
    原來,在老劉患上腦梗的前幾年就已經出現了高血脂的典型症狀,他經常感覺渾身無力、頭暈目眩、記憶力也變得越來越差,有時候還會失眠。但老劉都認為,這不過就是人上了年紀而已,沒有重視病情,也沒有定期體檢,最終病情發展到了嚴重地步。
    直到發生缺血性腦卒中之後,老劉才明白自己原來早就出現了高血脂。
    高血脂是造成腦血管疾病的幕後真兇之一,因為它會逐漸、持續進行性地對全身動脈血管造成隱匿性傷害,促使動脈血管逐漸發生粥樣硬化。動脈管壁會因硬化變得越來越狹窄,同時斑塊也會在動脈壁上逐漸形成。
    一旦有斑塊脫落形成血栓,血栓遊走到腦動脈血管,即可造成缺血性腦卒中的突然發作。不僅如此,血栓一旦堵塞住冠狀動脈,心梗的發生率也會驟然上升。
    大量資料都證實,腦梗屬於心腦血管病的獨立且重要危險因素。越是長期患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未來就越容易出現心腦血管病變。但是高血脂的確診卻存在難度,不單單是老劉,現實生活中也有大部分高血脂沒有得到確診。
    因為輕度高血脂很少有人感覺不適,所以為了避免患上高血脂而不自知,首先就要了解自己是否屬於高血脂的高危人群,並對高血脂的症狀有所了解。
    一、高血脂分為原發和繼發性兩大類,不同類型的高血脂,誘發原因和高危人群都不相同。
    原發性高血脂的高危人群有兩大類。
    第一類是有高血脂家族史的人,這類人群體內遺傳基因存在缺陷,比如細胞表面脂蛋白受體缺陷、細胞內某些酶的分泌缺陷等。
    雖說有遺傳基因的人在出生後並不會立刻患病,但是受到基因缺陷和後天飲食等方面影響,他們出現原發性高血脂的幾率,要明顯大於沒有家族史的人群。
    第二類是長期飲食不健康的肥胖人群。比如長期大量進食油膩食物、高熱量食物、高脂肪類的食物、高糖分食物等,一旦體重超標,各大器官組織堆積過量脂肪,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就會引起脂質代謝紊亂,導致身體變得越來越肥胖,從而引起高血脂。
    飲食不當對人體的影響非常大,在原發性高血脂患者中,有相當大比例的患者病發,都和飲食因素有密切的關聯。因此,調整飲食結構對高血脂的幫助也有一定的效果。
    繼發性高血脂指的是患者原本就存在原發性疾病,在原發病的基礎上繼發了高血脂。繼發性高血脂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糖尿病、慢性肝病等,其中糖尿病和脂肪代謝之間的關係相當密切,有30%~40%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繼發了高血脂。
    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因為糖尿病本身就是代謝性疾病,患者的胰島功能差、體內的糖分得不到充分的代謝,部分糖分就會被轉化為脂肪,脂肪入血即為血脂,從而增加高血脂的發生率。
    慢性肝病之所以會引起繼發性高血脂,主要是因為肝臟是脂質代謝的中心器官,一旦肝臟出現病變,比如慢性肝炎、重度脂肪肝、肝硬化等,脂質和蛋白代謝的功能出現異常就容易增加高血脂的發生率。一旦出現血脂水平升高,身體會隨着患病程度不同,出現不同的症狀表現。
    一般來講,中度高血脂的表現與高血壓有相似之處,比如患者經常會感覺頭暈目眩、記憶力變得越來越差、注意力難以集中、肢體麻木等,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胸悶氣短、心慌、心悸等症狀。
    如果血脂嚴重超過了正常標準,患者的症狀表現也就會越明顯,在中度高血脂的症狀基礎上還會出現頭痛、胸悶氣短、胸痛乏力等症狀。但是,高血脂中、重度症狀表現也並非絕對會出現,有部分患者雖然已經病情嚴重,身體卻沒有任何症狀表現。
    而且,血脂升高程度較低,患者也不出現明顯的不適症狀。也正是因為如此,絕大部分高血脂患者發現病情都是通過體檢,又或是檢查治療其他疾病時才確診的。所以,從高血脂症狀角度考慮,想要自己發現高血脂是非常難的,專業檢查才是確診高血脂的黃金標準。
    二、診斷血脂高低,抽血化驗的結果最精確。
    臨床針對高血脂的檢查主要就是抽血檢查,檢查的項目主要包括了四大指標: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血清總膽固醇指的是血液中所有蛋白質所含膽固醇的總和數值,其中也包括了游離膽固醇和膽固醇酯。成年人血清總膽固醇的正常參考值是2.85~5.69毫摩爾每升。如果空腹篩查,總膽固醇指標超過了5.72毫摩爾每升,就可視為血脂增高。
    甘油三酯就是血脂檢查中比較重要的一項治療,它的指標直接衡量了一個人的健康情況。正常成年人甘油三酯指數應該是0.45-1.70毫摩爾每升之間。如果甘油三酯水平已經超過了1.7毫摩爾每升,就屬於甘油三酯升高,它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高密度脂蛋白是肝臟合成的物質,它的作用就是運載周圍組織中所含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與動脈狹窄程度呈現出了負相關的關係,正常成年人體內高密度脂蛋白的範圍應該大於1.0毫摩爾每升。
    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恰恰相反,它是由及極低密度脂蛋白轉變而來的物質。其作用是把膽固醇從肝臟運送到全身組織,正常人低密度脂蛋白指數應該是在2.6毫摩爾每升以下,如果超過了這一標準,就可能與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有關。
    總的來說,上述4個指標對高血脂的診斷都有意義,但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這兩個指標達到高血脂診斷標準後,就可被確診高血脂,患者需要按照醫生建議服用降脂類藥物,比如氟伐他汀鈉膠囊、阿托伐他汀鈣片等。
    但是,確診高血脂後接受治療並不代表未來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高血脂真正可怕的地方,從來都不是血脂超標本身,而是因高血脂發展的心血管損傷、嚴重的心腦血管病。
    如上文中提到的,高血脂具有隱匿、持續傷害的可能性,所以在確診之後,應當進行下一步的檢查,排除併發症出現的可能性。
    三、確診高血脂的人,建議做好三項檢查。
    患了高血脂的人需要注意,長期高血脂會對身體造成慢性傷害,因此有必要定期到醫院接受複查。必要的話,還需要在醫生的安排下做血糖和血壓檢測、頸動脈彩超、心臟彩超等檢查。
    1、血糖和血壓檢測。
    臨床上許多高血脂患者都合併了高血壓或2型糖尿病,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高血壓合併高血脂。這三種疾病都會對動脈管壁造成損傷,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而且高血壓和糖尿病與高血脂非常相似,它們早期都沒有明顯且典型的症狀。
    特別是原發性高血壓的初期階段,患者基本沒有任何異常。2型糖尿病處於早中期時,也沒有典型表現。如果患有這兩種疾病但卻不自知,僅僅只是對血脂進行控制,同樣也會增加未來患心血管病的幾率。所以,確診高血脂之後,也要定期對血壓和血糖的指數進行監測。
    2、頸動脈彩超。
    有高血脂和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在被診斷為高血脂症之後,應當進行頸動脈彩超篩查。這是用於檢查動脈血管是否處於正常狀態的輔助檢查項目,同時也是檢查頸動脈壁健康情況的有效手段。
    通過彩超篩查,可以確定是否出現了動脈粥樣硬化、硬化的嚴重程度,同時還能判斷血管有無斑塊形成、有無血管堵塞等問題。如果發現了動脈粥樣硬化或過度狹窄,就應當在治療基礎上添加抗凝血的藥物,比如阿司匹林片就是常用到的劑型。
    3、心電圖。
    心電圖的作用是利用儀器觀察心臟每一次跳動周期所產生的電活動變化,這是測量和診斷心臟節律是否正常的最好方式,也是心臟檢查最方便、快捷的一種。通過心電圖能夠輔助了解心臟健康情況、幫助診斷心肌缺血、心梗等疾病,同時還能判斷冠脈堵塞的具體部位、了解心肌缺血具體情況。高血脂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對防治冠心病有一定幫助。
    做這三類輔助檢查的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了解身體情況,看是否高血脂已經出現了合併症。一旦高血脂合併了其他病變,就需要在治療高血脂的基礎上開始其他治療,比如合併高血壓需服用降壓藥物、合併糖尿病服用降糖藥物、合併動脈粥樣硬化服用抗凝血的藥物等。
    一旦懷疑血脂升高,患者就應及時接受抽血檢查。確診高血脂後,也要定期進行血糖和血壓檢測、頸動脈彩超、心臟彩超等檢查。高血脂沒有症狀並不等同於它沒有傷害,事實上只要患病,其就會不斷對血管造成損傷,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越是得不到長期控制的高血脂,未來出現併發症的幾率也就會越大。希望大家可以重視高血脂,將血脂控制在正常水平。

Komentář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