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阿赖耶识跟佛性是同一个概念吗? 有什么区别?(部分) 超清

Sdílet
Vložit
  • čas přidán 26. 04. 2022

Komentáře • 28

  • @user-tr9mp9th5t
    @user-tr9mp9th5t Před 23 dny +1

    阿賴耶識是修練意識與腦域有關,佛性也是要修心,讓自心明性就能感知自我佛心,意識與心中的佛性能合一,就可以修練出心地法門。

  • @user99608
    @user99608 Před 22 dny +1

    阿賴耶識和佛識是一體的,謎時叫阿賴耶識,不斷輪迴的意識,悟時叫佛識,不輪迴的意識。

  • @dannyliu7481
    @dannyliu7481 Před 2 měsíci +1

    如来藏在缠时叫阿赖耶识、出缠后也就是内证无生法忍后、叫做如来藏也叫清静无垢识、也叫佛性、哪里有此阿赖耶非彼阿赖耶、乱说、如果这样的话如来藏和阿赖耶识变成二元对立、佛說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 @user-rg9vx9zj4t
    @user-rg9vx9zj4t Před 9 dny +1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大乘義章第三末曰:「亦得說九,故楞伽經總品中云:八九種識,如水中波。其狀如何?分別有二:一者真實分別,以說九種。妄中分七,謂六事識及妄識。真中分二,謂阿摩羅及阿梨耶。義如上辯。以此通前,故合有九。二者真妄離合,以說九種。獨真為一,所謂本淨阿摩羅識。真妄和合,共為八種。義如上辯。共本識與阿阤那識及起六識,通前為九。」
    我們現在認知的"人有八識"是玄奘法師的法相宗所主張的,至於是否應該將第九識從第八識獨立出來目前尚有爭議,但我個人認為都對, 名相而已,等我們 修行到那個高度自然了解,只要知道有個真實自性即可!

  • @huboran
    @huboran Před 3 měsíci +3

    如果没记错的话,《楞伽经》中说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是脏衣服(染污识)和新衣服或干净衣服(无垢识)这样的,衣服脏了还是那件衣服,洗干净了也还是那件衣服,但是比如说衣服被汗渍浸染成了黄色,人们可能认不出它是原来那件衣服了,还以为它本来就是一件“黄色的衣服”,以上纯属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 @kicoyang
      @kicoyang Před 3 měsíci +1

      主要是初期唯識與中後期唯識所講的內容有點區別,中期後試圖調和如來藏,但又不是從如來藏系的角度去講,而是從唯識的角度講如來藏,那就和如來藏系的內涵不ㄧ致
      而如來藏的內容,如來藏系 唯識系 中觀系 ,實際上也有區別
      所以難處就是不是名詞一樣,內涵就都一樣,最後得去證入各自的情境,才能理解到底差異之處在哪
      很多學派,講自家宗門都超讚,講別家宗門可能就會歪,卻以為了解
      但可能因為名望與學識,因而獲得門人的完全不疑
      也因此佛教實際流派很多,要怎麼證,各自都有自己的方法
      但要拿著自家去辯證他家,就有很多的紛爭
      更難的是同宗分歧
      例如同屬禪宗分化出南北宗,同屬青龍寺分出真言宗與比叡山
      又如 藏傳四大派同樣都有修五大金剛法,但寧瑪和覺囊的如來藏性質最明顯
      而覺囊的時輪法格魯也有在修,而格魯和覺囊在如來藏的理解之爭,甚至演變成覺囊的滅門之禍
      那是覺囊的時輪不純?還是格魯錯了?
      按照無上瑜伽必成佛的理論,只要修法成就,必能證悟成佛
      為何兩宗在同一法都有成就者,卻無法相互理解?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若各自都真,為何還有得爭?
      若其中有一非真,那法脈的可靠性又如何保證?
      佛陀說十不可信
      但當佛陀時代的教理隨著千年以上的演變與複雜化,已讓人難以用一生去試錯

    • @huboran
      @huboran Před 3 měsíci

      @@kicoyang 你说的应该是古义唯识和新义唯识吧?个人觉得还是应该本于三蔵,尤其是佛经和大菩萨的论典,《楞伽经》、《解深密经》、《摄大乘论》、《瑜伽师第论》等

    • @kicoyang
      @kicoyang Před 3 měsíci

      @@huboran 每個派別都有自己所依的三藏,但怎麼理解取捨,就是各自所爭
      如唯識 中觀對於了義之爭,皆各有自己所依三藏,對於其理也非空穴來風自行杜撰
      南傳、大乘、密教初期與後期,也各自有所說法來合理化自身最為正統、最為究竟,他宗所依經典如何不了義、或是非佛說
      所以以何經典所依,固然重要
      但宗門之爭,就會對經典的定位有三轉法輪、五時判教之爭、大小乘密乘之爭...
      從佛法的角度,皆是煩惱,這是無疑問的
      但從各宗門論自他究竟義、論勝義諦,維護佛法不落邪說,各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就免不了激烈相爭了

    • @user-tm2cr8tq1d
      @user-tm2cr8tq1d Před 3 měsíci

      說的好👍

    • @kicoyang
      @kicoyang Před 3 měsíci

      漢譯的名詞很多時候無法在經文中很好的還原梵文
      例如
      梵文的『污穢』,前面加個否定詞,可以變成『無污穢』(作用後的狀態),但如果再加一次否定詞,就變『非污穢』,意思就是狀態並非在去除污穢的動作下而清淨
      但在漢文中,後兩者都是翻譯清淨
      能看得出差別嗎?
      有時候根本沒辦法
      第二個清淨(無污穢)可以當動詞
      第三個清淨(非污穢),可以是形容詞、名詞,在梵文意義上含有『不歸屬於』的意思
      涅槃也是同樣的問題
      一層否定和二層否定
      有些經典都翻成一樣的涅槃
      有些會用大涅槃來區別
      但沒機會從梵文的用字來理解,漢文很容易就這樣念過去
      俱生派的解釋是本來無清淨與染污,會有清淨與染污的分別相,就是這清淨狀態的『覺性自迷』
      翻成白話就是『意識概念』的分別分類,還有覺受的好惡、貪求與棄絕,才讓本無有分別的狀態認知產生分別,因此沒有需要被真正作用後被改變的狀態,只有需要察覺自身為何會產生分別的認知
      所以所謂的『除垢』一詞
      有些派別的的見解是原有乾淨的本體上真的認為有垢而要去除,去除後才能生出清淨(能所的所)
      有些派別的見解是,本體本來就是清淨無垢的,因為我們的認知有垢(煩惱分別),需要去除轉換煩惱分別才能生出覺性(能所的能)
      有些派別的見解是
      我們認為需要去除煩惱才能生出覺性的『煩惱』,其實這煩惱本身就是覺性作用下而產生的現象,覺性並非是『事後而成』,所以覺性一直都在作用,並沒有所謂的『被覆蓋』『被染污』『被發生』『被成就』,而是覺性自迷,所以只要認識到五蘊是如何扭曲認知,將誤認變成確認,就能圓現自成,也就是『能所雙泯』
      也因此,同一個『清淨』與『去除染垢』一詞,在不同的派別下,講得都是不同的狀態,需要看那一派別的見地是什麼,才會知道是動詞or形容詞or名詞,意義都不同

  • @user-uo6zt4ot9m
    @user-uo6zt4ot9m Před 4 dny

    唯識永遠就這一套(八識)非空性,空性,中觀?目的在於轉識成根(楞嚴經),即阿赖耶識(第八識)轉為如來藏!由舍摩他(止)+毗缽舍那(觀)入禪那(勝觀),止觀双運(等持)入法界,出三界,轉阿賴耶識為如來藏(自性清淨圓明體)!

  • @hotlq2530
    @hotlq2530 Před 11 měsíci +3

    看了这么多阿赖耶识相关问题讨论,还是这个和尚说的清楚。六道轮回中的阿赖耶识当然不是佛性;清净光明中的阿赖耶识就是佛性,所以说此非彼也。

  • @user-tm2cr8tq1d
    @user-tm2cr8tq1d Před 3 měsíci +1

    「唯識學」(論)不是世尊說的,僅供參考即可。
    <經>都有假的,何況是「論」。
    佛教至今,都在各說各話。
    盡信<經>、<論>,不如看學佛有成的大德所寫的書。
    一切法,源起於大自然。

  • @niceday1507
    @niceday1507 Před 2 měsíci

    這要研讀 宗大師的“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 @choriyama6315
    @choriyama6315 Před 4 měsíci

    🙏🏻🙏🏻🙏🏻

  • @RW-xv9rc
    @RW-xv9rc Před 3 měsíci

    菩提流支在魏译本《楞伽经》中加了很多唯识的概念,读魏译本《楞伽经》很容易把阿赖耶识混同如来藏。求那跋陀罗的宋译本《楞伽经》中藏识和识藏就分的很清楚。

    • @RW-xv9rc
      @RW-xv9rc Před 3 měsíci

      据说达摩祖师是把宋译本的《楞伽经》 传给二祖。

  • @xianmifayuan
    @xianmifayuan Před 10 dny

    仁波切汉语说的完全跟汉人一样

  • @AMTF18
    @AMTF18 Před 3 měsíci

    不供養父母,永遠都富不起來
    南無阿彌陀佛🙏
    什麼是戒,孝順父母就是戒,如果沒有佛,就把父母當做佛來侍奉,你一念孝順,供養一次父母一丁點東西,這樣的福德就超過你供養一百位高僧百千萬億年。
    孝順供養父母,哪怕只是做一天,生活都會有不可思議的改變,一年不抵觸頂撞父母,能滅盡三十年戾氣,之後你缺少的,一齊到來,不順的,都自動順遂。
    你就算拿一個月孝順供養父母,讓父母高高興興,你手頭上的這件煩惱事都會自動化解的。
    - 父母 -
    父母是我們最大的福田
    孝順父母、供養父母的福德非常大,獲取的福報是現世報,甚至福澤來世報。
    孝順供養父母的深厚福德,可以扭轉苦厄命運,讓生活充滿不可思議的美妙色彩,違緣化解,不順消失,心裡想要的都會如願。
    - 陪伴 -
    花時間陪伴父母
    捨得花點時間陪伴父母,讓父母心情愉悅、身體康泰,積累了現世福德,那麼手頭麻煩、內心憂愁就會迅速化解。
    學業考試出色、工作婚姻順利、累積世代資糧,生活充滿福德,一切都會順意。
    - 埋怨 -
    不頂撞埋怨父母
    子女一年不頂撞埋怨父母,能滅盡三十年戾氣。與父母交談,面容和樂,柔聲細語,你身上慈悲的氣息就會吸引諸佛菩薩保佑加持。
    鬼神也會敬重遠離你,不給你設障礙。從小孝順父母的人,仕途都會順意高昇,家庭都會和樂吉祥。
    - 尊敬 -
    用心尊敬父母
    孝順父母,對父母恭恭敬敬,可以迅速增長福祿。用心供養父母,讓父母晚年幸福,不但為父母延長福壽,也可為自己積累福壽。
    尊敬供養父母的人,備受他人信任尊重,常近貴人,可以最快的聚集世代資財。
    - 供養 -
    捨得為父母花錢
    孝順父母,不能停留在口頭,要有行動來供養。
    不捨得花錢供養父母的人,即使再有錢,臉上都會寫滿窮字;為父母花錢的人,最為富有、尊貴。
    一念孝順之後,要懂得拿些微物供養父母。
    為父母花錢放生、為父母花錢佈施、為父母花錢行善,是孝順父母最好的供養。
    改命,永遠以孝順供養父母為首。不孝順供養父母的人,損福比積福快,無法改命;孝順供養父母的人,積福比損福快,積德改命。
    父母福報深厚,就會福澤子孫,孝賢成才。
    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恩,我們窮盡一生也無法償還,願你我都能及時行孝供養父母,祈願天下父母都能得到子女善待,福壽綿長,吉祥安康,晚年安樂。
    請您轉發分享,平安喜樂!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 @user-tm2cr8tq1d
      @user-tm2cr8tq1d Před 3 měsíci

      孝順父母是應該的,如果父母有盡到責任的話。
      凡事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 @user-uq3xl2sk3r
    @user-uq3xl2sk3r Před 5 měsíci

    一旦承認了,承認人人都有佛性,佛教就不用傳了嘛,那到底有沒有?當然有嘛,只是不能講太白,不然佛教要怎麼接著招人信佛呢?

  • @user-iv3ss8rz9e
    @user-iv3ss8rz9e Před 2 měsíci +1

    這法師不懂中觀也不懂唯識,未開悟,阿賴耶識與佛性是非ㄧ非異 ,我們人人本具有的真實心,它有各種面向,所以才會有許多不同的別名,所以修學佛法是講求實證。

    • @Han-ek7yz
      @Han-ek7yz Před 2 měsíci

      說得好❤

    • @namusuolang7076
      @namusuolang7076 Před 2 měsíci

    • @MalachiLai0528
      @MalachiLai0528 Před měsícem +1

      一個講求實證,懂中觀,懂唯識,開悟的人.會對一個人說他不講求實證,不懂中觀,不懂唯識.未開悟.然後推薦他去讀書,或者做別的改正.前提是這個講求實證的人,聽了一個不講求實證人的話.若他不聽,他見解怎麼來?不懂的人,又怎麼說給懂的人聽呢?懂的人究竟懂了什麼呢?這樣的人,我們稱為槓精.

    • @user-iv3ss8rz9e
      @user-iv3ss8rz9e Před měsícem

      @@MalachiLai0528 實證的人是在理路上論實證,不是在事項上錚辨,實證的人彼此可互相勘驗,就像有人問現在天氣如何?實證的人就會親自到户外實際觀察天氣如何並如實知,這叫現量;非實證的人,就在室內電腦前看看別人提供的資料,自己再加以分析,因為並沒有親自眼見的事實,所以這種情況就不是現量,頂多是比較得來,又叫比量。佛陀說我們本來就有真實心,又稱本來面目、真如、真心、實際、如來藏、阿賴耶識、真我等等,佛陀也在大般涅槃經說眼見佛性,佛陀佛性是了了見,十住菩薩不了了見,這佛性也就是陰 入 界的真實之相,所以心是體 性是用,非ㄧ非異,這位法師就是對心是體性是用沒有現量觀察過的經驗,所以才不知非ㄧ非異,即未實證。

  • @user-qg7ni6mt2y
    @user-qg7ni6mt2y Před 8 dny

    阿賴耶識是空殼子、是種識在輪迴!
    ☀️誰在輪迴?
    這個輪迴主體是誰?
    到現在都還沒有人能說出一套合理合法合情的論述!
    依佛陀的12因緣法是業障在輪迴!
    依據佛陀在長阿含經引用婆羅門教的說法、認為初人是從梵界光音天而來!
    如果我們這一世修行不夠清淨、貪嗔癡慢疑造成的業障就會隨身(假說這無體的身為靈魂)、緣起受生後會再繼續受五蘊的薰習!只能隨緣且沒有一點自主性,這看不到的現象就叫緣起性空!而且是空無自性!也就產生自然的演變(化)!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動物、修行養生時一要選對食物、二要控制各種欲念、因為這些會引起欲念的變化的貪嗔癡慢疑五毒、即是五蘊魔的根源!五毒造業集合成業報、就是眾生的報身是輪迴轉世之主宰、這是十二因緣的說法!
    ☀️那又是誰在輪迴?
    依佛陀說十二因緣,我的現代解讀如下:
    A•過去世的因緣有:
    1.業(行善惡事)。
    2.障(執持認知)。
    B•現在世的因緣有:
    3.父母遺傳的DNA。
    4.胎教。
    5.胎兒神形。
    6.成長期所接觸的環境。
    7.對環境的苦樂、悲喜的感受。
    >正在進行的緣執有:
    8.愛慾(怕改變的欲念)。
    9.貪念(未得到的想得到)。
    10.執著(已得到的不放下)。
    C•未來世的因緣有:
    11.煩惱障生續不斷。
    12.所知障生死流轉。
    >>>因此因緣故、眾生生生世世皆在六界、生生死死循環無盡。是業障在輪迴?
    但五蘊是自然存在六界中、五毒造業集合成業報、就是眾生的報身是輪迴轉世之主宰!
    五蘊只是自然存在於六界中的環境、只是能引爆業力、所以眾生必有一無形的我在輪迴、而佛菩薩無形的我又能出世跳脫六界?那這個無形的我又是甚麼?依金剛經說法是佛菩薩要依「無我」修行到「不來不去」!才沒有了生死煩惱、業力的羈絆而成就了「法身」、因只有種智的變易生死、所以才會沒有輪迴!那佛菩薩之前的輪迴主體、眾生不就是有分段生死心的「報身」在輪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