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的白話文版本,心經的白話文翻譯,《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精簡白話文翻譯

Sdílet
Vložit
  • čas přidán 14. 07. 2021
  • 实修课程的内容链接:t.zsxq.com/uJYBuFm
    有兴趣可了解一下。
    保持平等心的狀態去覺知觀照自己的內心生起的一切,可以使無明的有情眾生走向離苦解脫的彼岸。
    以這個方式持續的修行,當修行深入到俱足智慧的時候,就可以證入到的五蘊皆空的境界,通過證得這一境界,可以眾生祛除一切的痛苦。
    舍利子,在這種五蘊皆空的境界中,潛意識中負責信息處理的五蘊會停止運轉,而由於五蘊運轉的停止,潛意識將不再生起任何內容。
    歡迎關注我的頻道,帶你瞭解真正的佛法。
    心經解讀系列:
    第一集: • 心經|心經解讀|最準確的心經解讀(無背景音樂...
    第二集: • 心經解讀|史上最準確的心經解讀,第二期(色即...
    第三集(上): • 史上最重要的心經解讀,從本質上提示涅槃的真相...
    第三集(下): • 最重要的心經解讀,從本質上提示涅槃的真相,涅...
    第四集: • 史上最重要的心經解讀,心經解讀第四期,成佛的...
    佛經中的【無常】到底是什麼意思?
    • 佛經中的【無常】到底是什麼意思,真的是世間萬...
    佛經中的經常出現的【法】是什麼意思?
    • 佛經中的【無常】到底是什麼意思,真的是世間萬...
    八萬四千法門的謠言與真相,佛教真的有那麼多的法門嗎?
    • 八萬四千法門的謠言與真相,佛教真的有那麼多的...
    佛,菩薩,阿羅漢誰的境界更高?分別指的是什麼,他們有什麼區別?
    • 佛,菩萨,阿罗汉谁的境界更高?分别指的是什么...
    你真的瞭解佛教戒律嗎?對於佛教戒定慧中戒的理解
    • 你真的瞭解佛教的戒律嗎?對於佛教戒定慧中戒的理解

Komentáře • 95

  • @user-zx7gk8ov7j
    @user-zx7gk8ov7j Před 2 lety +49

    这是全部内容,拿去吧,粘贴复制去吧!
    观自在菩萨--
    保持平等心的状态,去觉知观照内心生起的一切,可以使无明的有情众生走向离苦解脱的彼岸。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以这个方式持续修行,当修行深入到具足智慧时,
    照见五蕴皆空--
    就可以证入到五蕴皆空的境界。
    度一切苦厄--
    通过证得这一境界,可使众神去除一切痛苦。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舍利子(古印度人名,这里是一个教学对话),在这种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潜意识中负责信息处理的五蕴会停止运转,而由于五蕴运转的停止,潜意识将不再产生任何内容。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比如,当色蕴停止运转时,你将看不到颜色,听不到声音,闻不到气味,尝不到味道,也感知不到身体的存在,没有任何的回忆和幻想,所有色蕴产生的东西都不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同理,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跟色蕴一样,都停止了运转,自然也就不会再产生任何的受想行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舍利子,在这种状态下,潜意识处于一种完全空寂的状态,不再有任何内容升起。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唯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我存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在这种空寂的状态下,你将感受不到外界世界的任何信息,不会再产生任何回忆幻想,也没有任何感受,没有任何思考相信,也没有任何习性反应,没有任何识别与判断。
    无眼耳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六个根门都停止了运转,所以在意识的层面,没有关于色蕴的内容,没有任何的验收光线,声音、气味、味道;没有任何触觉上的感知,也不再有任何回忆幻想;没有任何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也没有任何内在的意识活动。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在这种涅槃寂静的状态下,没有无明,没有无明灭尽的过程;没有老死,没有老死灭尽的过程;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也没有痛苦产生消失的过程,没有任何知识性的思考辨析,也没有什么可以获得的,一切思维概念性的东西都没有,唯有无边的寂静。
    以无所得故--
    在这样的状态下,自然也没有什么可以获得的,因为这就是即空无一物又圆满至极的境界。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有情众生们,快快渡到彼岸去吧,依照这个修智慧的法门去修行,去渡到彼岸。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让自己的内心没有任何牵挂,没有任何恐怖害怕,远离一切虚幻的颠倒幻想,证得究竟的涅槃,实现本我完全的解脱。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证得佛陀果位的人,都是依靠这个方法修行到智慧圆满;将平等心和觉知能力发挥到极致,实现了完全的解脱。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厄,真实不虚。--
    所以这个修行智慧的法门,是一个非常好非常顶级的法门,能帮我们去除一切的痛苦,真实不虚,确定无疑。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要谨记这个修行智慧的法门,去依法修行。走吧,走吧,大家一起走吧,一起渡到彼岸去吧。

  • @user-cr5vu5tb3i
    @user-cr5vu5tb3i Před 11 měsíci +2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沒有別的解釋。
    各位大德好,這個「純正佛法」視頻講解的心經我集集都看,釋譯詳細也很用心,但是有一處地方,可能還有討論的空間,「心經」原文是出自從印度到東土傳教的苦行僧鳩摩羅什梵文譯文,心經廣傳數千年,經義深植人心,主要就是在講一個「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到出一切皆空,就是獲得彼岸智慧核心要義的意思,而隨著考古及歷史文物的被發現,證實了一個千年來的大誤區。
    開篇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其中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而觀世音菩薩也是通梵文的音律的,只不過後來唐玄奘法師重新翻譯成漢字時,要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皇帝的字號,把觀「世」音改成了觀自在,後面的內容,玄奘法師仍選擇照鳩摩羅什的經文翻譯,至今觀自在菩薩的翻譯已經逐漸被佛教界、習佛修行的人淘汰了,而我們大多數人該記住的還是最早鳩摩羅什翻譯的「觀世音菩薩」,簡稱「觀音菩薩」,如是這樣,就解釋了視頻裡說「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觀音菩薩在教誨開悟弟子「舍利子」的白話翻譯就接上軌,就說的通了。所以其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一部觀世音菩薩對修行的舍利子講道開悟的實錄,否則若依視頻裡白話文的釋義就讓人有對不上,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
    說到這裡,一定有大德會質疑我這樣顛倒眾生觀念的說法可有證據?有,當然有,這種推翻千古經論的話當然要有證據。請大德們在You Tube搜尋鳩摩羅什,進去後找到一個標題為「現實中的牛魔王」自說自話的總裁視頻便知,裡面連鳩摩羅什心經原文及玄奘法師的翻譯原文對照都有,讓證據說話,勝過一切罣礙(該視頻係三月前推出)。
    自從解惑之後,我每日唸心經都改成觀世音菩薩,唸起來順心多了,感覺與菩薩親近許多,出現更多的悟性,而今日在此留言也曾請示過觀世音菩薩,菩薩並沒有反對的回應。
    謹恭敬的提供各位大德們另一個窮究事理的方向,感恩,阿彌陀佛。

    • @footballsuper519
      @footballsuper519 Před 11 měsíci +1

      你说得对。视频博主其实第一句是胡乱解释。观世音菩萨是开篇主语,“行深”是谓语,也就是观音菩萨修行到深处的意思。以及后面的舍利子,是观音对舍利子讲话。
      整个心经可以理解成一篇小故事:某天观音深度修行过后,顺便给弟子舍利子讲法,传授般若波罗蜜多咒。

    • @user-cr5vu5tb3i
      @user-cr5vu5tb3i Před 11 měsíci

      阿彌陀佛,閣下看懂了,有空去Google 搜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版本」,就可看到玄奘是取材自鳩摩羅什的心經,而鳩摩羅什心經的首句就是「觀世音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說明,而且這是「大乘佛教」通用的心經。

  • @giantlin2061
    @giantlin2061 Před 3 měsíci

    感謝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感謝版主將原來的玄奘法師中譯本再翻譯成白話文,以粗理中理細理的層次論,解說般若妙理給入門凡夫眾、聲聞眾、緣覺眾等參閱,...感恩!

  • @charleshkgchn
    @charleshkgchn Před 2 lety +2

    這片讓我比較能理解的解釋佛理,年代久遠,古代翻的漢語已經沒多少人看得懂,其實很多典籍都需要白話文化,而佛經作為“宗教”(其實沒太多涉及神即造物主),絕大多數人解經都很隨意或者很虛無,又故作是神秘主義,只管多拜佛多唸經,那就跟原本佛的意思越走越遠了,現在信佛的連佛寺的基本佈局和當中意思都搞不清楚,確實有還原真面目的迫切需要,我還對佛法認識淺簿,但看這短片的內容至少方向是對的,正確性邏輯性也很高。

  • @daa5074
    @daa5074 Před 2 lety

    阿彌陀佛,感恩開示。

  • @albertloh279
    @albertloh279 Před 2 lety +1

    感恩版主

  • @user-mq7sp8qv5b
    @user-mq7sp8qv5b Před 2 lety

    功德無量🙏

  • @albertloh279
    @albertloh279 Před 2 lety +1

    版主大爱

  • @taiwanhakkangin1688
    @taiwanhakkangin1688 Před 2 lety +1

    承蒙你 恁仔細

  • @Babydoge-of2to
    @Babydoge-of2to Před 2 lety +1

    这个理解我表示相当的认可!

  • @kennySg101
    @kennySg101 Před 2 lety +5

    佩服,心经已是很濃缩,要翻成白話,不简单。沒有些功力也听不懂。佛学太受用了,应普及化,造福众生。感谢你。

    • @user-nw4mf3ul7p
      @user-nw4mf3ul7p Před 2 lety

      难怪说是末法时代,佛法原本的内容2500年后已经偏离了原本的位置,再加上一众似懂非懂的解析,形不成逻辑,更不成体系,修行如无头苍蝇乱撞,不知去向。

    • @kennySg101
      @kennySg101 Před 2 lety +1

      @@user-nw4mf3ul7p 把佛理生活化,简单化,不钻牛角尖,佛理原于佛主对生活的认知。没人能知佛真正真理,全是口头傅说。可以参考博主的理解,无防!

    • @heavenknow90
      @heavenknow90 Před 9 měsíci

      @@user-nw4mf3ul7p 其实,佛法原本的内容也没有心经

  • @octaviatinker4128
    @octaviatinker4128 Před 2 lety +1

    我认真的看完了一系列的视频,所以这部心经所传授的顶级法门,只有第一句?就是拼命的用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自己内心生起的一切妄念(也就是潜意识),后面的全都是描述涅槃状态到底是什么情景和体验,概括起来就是达到肉体无知觉、意识无感受的最终目标,无喜也无忧,是生是死也不清楚,也无所谓了。
    楼主的大量比喻可谓经典很佩服,而且引经据典足见学富五车,但是还是没弄明白,如果佛法中的善,只是修行过程中的副产品,和现实社会中的行善积德并无关系,而苦读各种佛学经书又是掉进了理论研究大坑的话,那么到底要怎么样去修行才有意义呢,就是如佛陀一样找棵树一直打坐冥想吗,远离社会活动,脱离家庭、父母子女,另一方面,又要如何以完全平等的心,将天下有情众生都视为兄弟姐妹和家人去看待,达到这个境界之后,就真的可以一劳永逸彻底安宁了吗,真的就了生死,脱离轮回了吗,太深奥,太难理解了...

    • @donhwang6392
      @donhwang6392 Před rokem

      up的视频中有一期过于善恶的,可以去看看

  • @dreamtraveler694
    @dreamtraveler694 Před 2 lety +1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無憾月常圓
    情到深處人孤獨, 多年枉做風塵客

  • @user-pt5er6cc1z
    @user-pt5er6cc1z Před 2 lety +1

    他講的是對的

  • @Sharon-kp7lc
    @Sharon-kp7lc Před 2 lety +7

    您这个翻译确实是我最听得懂最有逻辑的一种。可是听懂后我对为什么要修行迷惑了,涅槃的状态和死了没多大区别,修到空时记忆和望想都没了,脑袋清空,五蕰都停了,一切归零。这个时候亲人朋友,熟悉的地方和事物当然都没有意义了。涅槃比死了好,是因为死了还要去轮回, 又要经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而涅槃是停在一个安乐的稳定状态不必没完没了的轮回吗?

    • @kylecheng0608
      @kylecheng0608 Před 2 lety +5

      我說一句 : "保持平等心的状态,去觉知观照内心生起的一切" 其實這句就夠了, 能夠作到, 這就是覺。
      五蕴不需要停止运转,一樣看得到颜色,听得到声音,闻得到气味,尝得到味道,感知得到到身体的存在
      但只是觀照著它, 不受五蘊影響綁架
      --- 隨口說說, 如果覺得沒有道理 , 也不用太認真

    • @msfanfe
      @msfanfe Před 2 lety +1

      让念自起自落,知道/觉知有念,知道就行。

    • @LeoZhao520
      @LeoZhao520 Před rokem

      对呀,本来是冲着想让自己心安来看看,让自己浮躁的心安静下来,看到这个解释我都害怕了,终极的中心思想是让人最后修炼到所有感觉全无,没有了任何人性的“行尸走肉”?那可不是我想要追求的状态,也太极端了吧。

    • @kevincheng56
      @kevincheng56 Před rokem

      有沒有一種可能,修行到那種境界時,會出現五蘊以外的感受與洞察?非眼耳鼻舌身意之感受,就像第六感或第七感?難以形容,無以名狀?是否就像變成三維空間在觀察二維空間的人事物一樣,根本難以跟二維的人描述,但卻又清楚不已?

    • @Yukai-ep2dv
      @Yukai-ep2dv Před rokem

      我一次吃了毒蘑菇后看到人死后终极的世界基本就是他描述的这个境界,就是死寂的,当时心灰意冷。

  • @wusheng
    @wusheng Před 2 lety +3

    菩萨摩诃萨欲上菩萨位者,欲过声闻、辟支佛地,欲住阿惟越致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住六通知一切人意所趣向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胜罗汉、辟支佛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乾隆大藏经第2部《放光般若波罗蜜经》第1卷
    舍利子,若正问言:‘何法能摄一切善法?’应正答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诸善法生母、养母,能生能养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五眼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胜功德故。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得如是清净五眼,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当学如是清净五眼。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学如是清净五眼,定得无上正等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8卷
    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从初发心乃至安坐妙菩提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引深般若波罗蜜多,修深般若波罗蜜多。”--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61卷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佛复问文殊师利言:“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佛复告文殊师利:“如是住般若波罗蜜时,是诸善根云何增长?云何损减?”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见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槃,何况乐著?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减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生有灭,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增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心无希取,不见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好丑,不生高下,不作取舍。何以故?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法无高下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是修般若波罗蜜。”--乾隆大藏经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尔时,具寿善现便白佛言:“世尊,新学大乘诸菩萨摩诃萨云何应住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云何应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佛告善现:“新学大乘诸菩萨摩诃萨欲住、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先应亲近、承事、供养真净善友。若能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教授教诫诸菩萨者,当知是为真净善友。谓能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教授教诫新学大乘诸菩萨言:‘来!善男子,汝应勤修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汝勤修时,应无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汝回向时,勿以色故而取无上正等菩提,勿以受、想、行、识故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男子,若无所取便能证得一切智智。汝善男子,于声闻地及独觉地勿生贪著。’如是,善现,真净善友教授教诫新学大乘诸菩萨摩诃萨,令其渐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48卷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云何大乘善男子等,由能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广说乃至一切相智,不堕声闻及独觉地,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佛告善现:“有住大乘善男子等,从初发心离我、我所执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此住大乘善男子等,修布施时不作是念:‘我能行施,我施此物,彼受我施。’修净戒时不作是念:‘我能持戒,我持此戒,我具是戒。’修安忍时不作是念:‘我能修忍,我于彼忍,我具是忍。’修精进时不作是念:‘我能精进,我为此精进,我具是精进。’修静虑时不作是念:‘我能修定,我为此修定,我具是定。’修般若时不作是念:‘我能修慧,我为此修慧,我具是慧。’复次,善现,此住大乘善男子等,修布施时不执有此布施,不执由是布施,不执布施为我所;修净戒时不执有此净戒,不执由是净戒,不执净戒为我所;修安忍时不执有此安忍,不执由是安忍,不执安忍为我所;修精进时不执有此精进,不执由是精进,不执精进为我所;修静虑时不执有此静虑,不执由是静虑,不执静虑为我所;修般若时不执有此般若,不执由是般若,不执般若为我所。此住大乘善男子等,我、我所执不随逐故,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损减生死速能解脱生等众苦。所以者何?以布施等六波罗蜜多中无此分别可起是执。何以故?远离此、彼岸是布施等六波罗蜜多相故。善现当知,此住大乘善男子等,善知此岸、彼岸相故,便能摄受布施等六波罗蜜多,广说乃至一切相智。由是因缘,此住大乘善男子等,不堕声闻及独觉地,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11卷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7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尔时,佛赞天帝释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即是诸佛,诸佛即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异诸佛,诸佛不异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学,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菩萨种性补特伽罗亦依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学,超诸声闻、独觉等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渐次修行诸菩萨行,得住菩萨不退转地。--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03卷

  • @chunpangmo4076
    @chunpangmo4076 Před 2 lety +1

    你好, 很多謝你的講解, 受用無窮, 有些地方希望老師可以指點一下:
    專注當下, 專注呼吸, 停止內在對話這些方法, 都屬於停止潛意識的範疇嗎?
    細看之下以上種種都好似跟潛意識運作有關係, 特別是專注感官及呼吸這些,
    望老師指點, 謝謝

    • @Jerry-pe1gc
      @Jerry-pe1gc Před rokem

      只是在初级阶段,那个时候你潜意识还很强,并且你的主意识还一定程度受到其控制而不自知。这些只是让你的注意力从“无明”先转移到呼吸和当下躯体感受。最终还是要脱离呼吸和躯体当下感受,因为他们不是你最终要找的感觉。

  • @sapote2812
    @sapote2812 Před 2 lety +1

    《般若心經》大家常常念,念得都很熟,都能夠背誦,可惜裡頭的意思沒懂,怎麼知道你沒懂?看到你每天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還是迷迷糊糊的,迷惑顛倒,你沒懂。那是菩薩最高的境界。頭一句你就沒做到,你看「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五蘊沒空,你的苦難重重,所以我知道你不懂。如果你要真的懂了,你沒有苦難了,這個世間對你來講沒有災難了。那是《大般若經》的綱要,這兩百六十個字,一展開就是六百卷《大般若》。
      我早年讀這個經,我覺得《心經》兩百六十個字還是太多了,還可以濃縮,濃縮成十二個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二十二年所說的,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真正把這十二個字參透了,這二十二年般若你得到了,你畢業了。試問問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統統放下了。放下了,你的障礙就沒有了,放下之後,你的自性性能、性德都現前了;放下之後,你過的日子才是諸佛菩薩的日子,你得大自在,你不會再受苦受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book.bfnn.org/books/0253.htm

    • @marcusray1638
      @marcusray1638 Před 2 lety

      任何有情眾生五藴都是空 ,怎會不空? 這是佛陀教我們最基本的 無我/非我的 真理。

    • @kennySg101
      @kennySg101 Před 2 lety +1

      我的认知是佛是生活化,人性化,不要神化。人就是有七情六欲,这是常态。凡事都要走中庸之道。阿修罗,菩萨是一个修行境界,不是神。

    • @wusheng
      @wusheng Před 2 lety

      菩萨摩诃萨欲上菩萨位者,欲过声闻、辟支佛地,欲住阿惟越致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住六通知一切人意所趣向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胜罗汉、辟支佛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乾隆大藏经第2部《放光般若波罗蜜经》第1卷
      舍利子,若正问言:‘何法能摄一切善法?’应正答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诸善法生母、养母,能生能养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五眼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胜功德故。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得如是清净五眼,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当学如是清净五眼。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学如是清净五眼,定得无上正等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8卷
      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从初发心乃至安坐妙菩提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引深般若波罗蜜多,修深般若波罗蜜多。”--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61卷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佛复问文殊师利言:“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佛复告文殊师利:“如是住般若波罗蜜时,是诸善根云何增长?云何损减?”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见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槃,何况乐著?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减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生有灭,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增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心无希取,不见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好丑,不生高下,不作取舍。何以故?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法无高下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是修般若波罗蜜。”--乾隆大藏经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尔时,具寿善现便白佛言:“世尊,新学大乘诸菩萨摩诃萨云何应住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云何应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佛告善现:“新学大乘诸菩萨摩诃萨欲住、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先应亲近、承事、供养真净善友。若能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教授教诫诸菩萨者,当知是为真净善友。谓能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教授教诫新学大乘诸菩萨言:‘来!善男子,汝应勤修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汝勤修时,应无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汝回向时,勿以色故而取无上正等菩提,勿以受、想、行、识故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男子,若无所取便能证得一切智智。汝善男子,于声闻地及独觉地勿生贪著。’如是,善现,真净善友教授教诫新学大乘诸菩萨摩诃萨,令其渐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48卷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云何大乘善男子等,由能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广说乃至一切相智,不堕声闻及独觉地,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佛告善现:“有住大乘善男子等,从初发心离我、我所执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此住大乘善男子等,修布施时不作是念:‘我能行施,我施此物,彼受我施。’修净戒时不作是念:‘我能持戒,我持此戒,我具是戒。’修安忍时不作是念:‘我能修忍,我于彼忍,我具是忍。’修精进时不作是念:‘我能精进,我为此精进,我具是精进。’修静虑时不作是念:‘我能修定,我为此修定,我具是定。’修般若时不作是念:‘我能修慧,我为此修慧,我具是慧。’复次,善现,此住大乘善男子等,修布施时不执有此布施,不执由是布施,不执布施为我所;修净戒时不执有此净戒,不执由是净戒,不执净戒为我所;修安忍时不执有此安忍,不执由是安忍,不执安忍为我所;修精进时不执有此精进,不执由是精进,不执精进为我所;修静虑时不执有此静虑,不执由是静虑,不执静虑为我所;修般若时不执有此般若,不执由是般若,不执般若为我所。此住大乘善男子等,我、我所执不随逐故,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损减生死速能解脱生等众苦。所以者何?以布施等六波罗蜜多中无此分别可起是执。何以故?远离此、彼岸是布施等六波罗蜜多相故。善现当知,此住大乘善男子等,善知此岸、彼岸相故,便能摄受布施等六波罗蜜多,广说乃至一切相智。由是因缘,此住大乘善男子等,不堕声闻及独觉地,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11卷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7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尔时,佛赞天帝释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即是诸佛,诸佛即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异诸佛,诸佛不异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学,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菩萨种性补特伽罗亦依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学,超诸声闻、独觉等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渐次修行诸菩萨行,得住菩萨不退转地。--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03卷

  • @LiLi-kf1qr
    @LiLi-kf1qr Před 2 lety +1

    心经神笔。驯释留世
    止观天有。真见空极
    贤释命尊。尊赐佛体
    口传心授。无字留世

  • @argerlee
    @argerlee Před 2 lety +1

    板主有研究雜阿含經嗎?

  • @finefine8256
    @finefine8256 Před 2 lety +1

    有谁能解释一下“平等心”具体指什么? 是指平和而不带主观情感的心态吗?

  • @baixuebin1961
    @baixuebin1961 Před rokem

    梦人解梦还是梦
    无明末破梦中求
    求来求去一场空
    空空色色色空空

  • @user-pq3bx8rs8h
    @user-pq3bx8rs8h Před rokem +1

    其实心经只需要开头那句话就够了

  • @amina2423
    @amina2423 Před 2 lety

    是停止貪念與妄想

  • @user-dt1ej5sx1j
    @user-dt1ej5sx1j Před rokem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話文 - 繁體版)
    保持平等心的狀態,去覺知關照內心生起的一切,可以使無明的有情眾生走向離苦解脫的彼岸。以這個方式持續修行,當修行深入到具足智慧的時候,就可以證入到五蘊皆空的境界。通過證得這一境界,可使眾生去除一切的痛苦。
    舍利子!在這種五蘊皆空的境界中,潛意識中負責信息處理的五蘊會停止運轉。而由於五蘊運轉的停止,潛意識將不再產生任何內容。比如:當色蘊停止運轉時,你將看不到顏色,聽不到聲音,聞不到氣味,嚐不到味道,也感知不到身體的存在。沒有任何的回憶和幻想。所有因色蘊而產生的東西都不復存在,這就是所謂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同理,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跟色蘊一樣,都停止了運轉,自然也就不再產生任何的受想行識。
    舍利子!在這種狀態下,潛意識處於一種完全空寂的狀態,不再有任何內容的生起。唯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不增不減的本我存在。
    在這種空寂的狀態下,你將感知不到外部世界的任何信息。不會再產生任何的回憶幻想,也沒有任何的感受。沒有任何的思考想像,也沒有任何的習性反應。沒有任何的識別與判讀。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六個根門都停止了運轉。所以在意識的層面,沒有關於色蘊的內容,沒有任何的顏色光線、聲音、氣味、味道。沒有任何觸覺上的感知,也不再有任何的回憶想像。沒有任何對於外在世界的感知,也沒有任何內在的意識活動。在這種涅槃寂靜的狀態下,沒有無明,沒有無明滅盡的過程。沒有老死,沒有老死滅盡的過程。也沒有痛苦產生消失的過程。沒有任何知識性的思考辨析,也沒有什麼可以獲得的。一切思維概念性的東西都沒有。唯有無邊的寂靜,在這樣的狀態下,自然也沒有什麼可以獲得的。因為這就是即空無一物又圓滿至極的境界。
    有情眾生們,快快渡到彼岸去吧!依照這個修智慧的法門去修行,去渡到彼岸。讓自己的內心沒有任何牽掛,沒有任何的恐懼害怕,遠離一切虛幻的顛倒幻想。證得究竟的涅槃,實現本我完全自在的解脫。
    在過去現在乃至未來證得佛陀果位的人,都是依靠這個方法修行到智慧圓滿。將平等心和覺知能力發揮到極致,實現了完全的解脫。所以這個修行智慧的法門,是一個非常好非常頂級的法門。
    能夠幫我們去除一切痛苦,真實不虛,確定無疑。所以要謹記這個修行智慧的法門,去依法修行。走吧!走吧!大家一起走吧!一起渡到彼岸去吧!

  • @samsamta
    @samsamta Před rokem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們相同,但下一句說到色消失,直白理解是本質和幻覺冇異,0+1=1,0+2=2 ,34567...都含有0,再來是從0的角度看。0本身没有時間和空12345都是幻覺。
    間題可能出在疊加上

  • @marcusray1638
    @marcusray1638 Před 2 lety +1

    窺基大師說 絕名相於常寂之津 。with due respect 講者所說的是名相,根據佛法 是不能用名相 栓釋 涅槃。 個人意见,多多指教!

    • @iamjusthuamn8633
      @iamjusthuamn8633 Před 2 lety

      那你不活在名相的世界 难道活在精神的世界吗

  • @user-bear945
    @user-bear945 Před 2 lety +2

    版主是佛陀弟子轉世過來的

    • @user-rj4sk7xr3q
      @user-rj4sk7xr3q Před 2 lety

      亂翻一通、不了解佛法。還佛在來、說文解字而以。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空指的是本性、應當解為這五蘊是本性所顯現、故五蘊非空、非有、若說有、那是虛、若是說無、那是断滅、故心含一切萬物、而一切萬物皆是心所現、但萬物入心是空相、因他非實有、但也是有、故真空(本性)起妙有、若依版主的解釋那石頭就是佛、騙騙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而以。

    • @Jerry-pe1gc
      @Jerry-pe1gc Před rokem +1

      业力较轻,网络帮助信息传播

    • @Jerry-pe1gc
      @Jerry-pe1gc Před rokem

      ​@@user-rj4sk7xr3q 😂

  • @woodwood8577
    @woodwood8577 Před 2 lety +1

    我只想问:依照此法门修行,那么这个法门究竟是啥?坐禅吗?

  • @yenk4681
    @yenk4681 Před 2 lety +1

    可以留个联系方式吗 有些问题想问您

  • @greta39
    @greta39 Před 2 lety

    您的翻譯的確有獨特見解之處 但是請問你 你有把全部的不同版本的心經拿出來對照看過嗎? 據我所知 藏文版的心經 裡面就明確指出是觀自由菩薩 而且對場景的描述更為仔細.........
    而我們漢文的翻譯 本來就有省略 倒裝 互文見義等等的方式 所以在翻譯上產生不同主觀的見解.......當然您的說法 也不能說是錯誤 況且佛法還有了義、不了義 目的也是方便接引眾生

  • @LiLi-kf1qr
    @LiLi-kf1qr Před 2 lety +1

    尊家收佛不活磨
    凡磨炼心厉人佛
    心佛止观神空座
    天国地家心即佛

  • @LiLi-kf1qr
    @LiLi-kf1qr Před 2 lety +1

    天凡腿走路
    天国止观行
    天凡时衰命
    天国空命恒

  • @iamjusthuamn8633
    @iamjusthuamn8633 Před 2 lety +2

    请问up主,究竟何为平等心? (能不能用大白话解释一下呀) (暂时失业没钱购买您知识星球的会员,您就说一下呗,也度度我们把,我现在就这一个不太明白,其余的你讲的,我理解的很好,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心态)

    • @user-mt8qn3iu4t
      @user-mt8qn3iu4t Před 2 lety +2

      对喜欢的不贪,厌恶的不瞋。任何人度不了任何人,可以教会你方法。众生虽苦,唯有自渡。

    • @iamjusthuamn8633
      @iamjusthuamn8633 Před 2 lety +1

      此问题仅限up主回答

    • @iamjusthuamn8633
      @iamjusthuamn8633 Před 2 lety

      @wensheng wang ????不对 一定说的是心理上的 不是外在的

    • @iamjusthuamn8633
      @iamjusthuamn8633 Před 2 lety

      @Nutty 可你还是没有说清楚平等心是什么

    • @iamjusthuamn8633
      @iamjusthuamn8633 Před 2 lety

      @Nutty你做到了吗

  • @777-Star
    @777-Star Před 9 měsíci

    涅槃就是灵魂摆渡😂简单点就是我心即佛,心不动,佛就现了

  • @vasataker
    @vasataker Před 2 lety +2

    完全不是心經真正的內涵
    緣起性空,並非一切都空

    • @wusheng
      @wusheng Před 2 lety +1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槃。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著想故,得离怯弱。”--乾隆大藏经第460部《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复有众生,不解如来言说旨意故而生怯弱。……谓无上道如来法身但唯空法,一向毕竟而无所有,其心怯弱,畏堕无所得中,或生断灭想、作增减见,转起诽谤,自轻轻他。我即为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又复愚痴坚执众生,闻如是等说亦生怯弱,以取如来法身本来满足,非修非作相故,起无所得相而生怯弱,或计自然堕邪倒见。我即为说,修行一切善法增长满足,生如来色身,得无量功德清净果报。”--乾隆大藏经第460部《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 @user-zc4ef9mh1l
      @user-zc4ef9mh1l Před 2 lety +1

      不要住文字相。要不然你永远都在绕圈圈。

    • @Light88888
      @Light88888 Před 2 lety

      空不是你说的空,不懂别瞎说

  • @guijia3680
    @guijia3680 Před rokem

    czcams.com/video/ESQ6iVCzeWE/video.html此频道心经讲得非常棒❤

  • @LiLi-kf1qr
    @LiLi-kf1qr Před 2 lety

    引用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脚踩田土树栽园
    举头便览花满天
    心恩命树天地花
    命源头磕恩树天
    ---尸曰劳果

  • @limtseng9205
    @limtseng9205 Před 2 lety

    请问佛经里那一部佛经佛陀讲本我?? 看来你是不能理解佛陀所讲的无我是什么概念,然后你就自己乱套上本我! 我只知道有无我相经。

  • @LiLi-kf1qr
    @LiLi-kf1qr Před 2 lety

    万法法祛狂贪愚
    万道道神止观路

  • @LiLi-kf1qr
    @LiLi-kf1qr Před 2 lety

    神秀无修。慧能无慧
    尊神矫痴。幻众矫昧
    菩提树非树
    明镜台非台
    本来物非物
    处处埃非埃
    一念三千如如真
    三千如如一念心
    一念无心念如如
    如如不动如来心
    尊神性情如如心
    如如空情命命真
    天家极乐如情尊
    天凡命限如乐身

  • @user-vh1xf3zc9z
    @user-vh1xf3zc9z Před rokem

    你所講的內容是你的真實體證還是你頭腦的知見?

  • @LiLi-kf1qr
    @LiLi-kf1qr Před 2 lety

    天佛绝绝己证绝
    心止妄念观天陀
    止止观起止观运
    止无观止神天落
    落天天落神天绝
    绝天天绝地三摩
    如如不动天地无
    尊恩赐子绝绝绝

  • @LiLi-kf1qr
    @LiLi-kf1qr Před 2 lety

    尊天神空空活佛
    神空真空止观绝
    天凡神恩子佛堕
    止观分列毁脑活

  • @RoyPayne-zv4lf
    @RoyPayne-zv4lf Před 2 lety

    那不就变成一块石头了!肯定不是这样吧!

  • @sanyuken4132
    @sanyuken4132 Před 2 lety

    误人啊

  • @Wisdom577
    @Wisdom577 Před 2 dny

    误人子弟,断人慧根,心经讲的是佛性!以自性佛性来念心经,就能慢慢契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