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來,將發掘心底最深處的自己:Barry Kerzin at TEDxTaipei 2014

Sdílet
Vložit
  • čas přidán 27. 12. 2014
  • Dr.Barry Kerzin身兼僧侶、教師與醫生在演講中,分享了四個主題,分別是快樂的來源、愛與同情、慢下來冥想以及真正的智慧。
    他提到笑容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應該養成這個好習慣;而愛是我們存在的原因,當他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要仔細聆聽。他帶著大家冥想兩分鐘,呼籲大家活在當下,且以智慧分辨表相與事實的差距。
    講者:Barry Kerzin
    貝瑞卡辛博士身兼僧侶、教師與醫生等多樣角色,現為「心靈與生命研究中心」學者,亦兼任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機構(Max Planck Institute)位於萊比錫進行「同情心訓練」研究計劃的顧問。研究之外,他也同時擔任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與普林斯頓大學中,長期冥想者與腦部關係的研究對象。
    卡辛博士25年來長期居住於印度達蘭薩拉,為窮人以及達賴喇嘛在內的眾多藏傳佛教僧侶提供免費的醫療照護。此外,一年有七個月的時間,他周遊印度、日本、馬來西亞、蒙古人民共和國、北美、歐洲與俄羅斯等地。他在醫學院與大學的演講著重於現代科學、佛教哲學與心理學的交匯,以及對世俗道德、 同情心、智慧、冥想、瀕死與死亡等領域。
    Dr. Barry Kerzin is a Buddhist monk, teacher, and a medical doctor. He is currently a faculty member of Mind and Life Institute and consults for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Leipzig’s research on training compassion. His brain was studied as part of research on long-term meditator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and Princeton University.
    Dr. Kerzin has lived in Dharamsala, India for 25 years providing free medical care to many high lamas, including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and to the poor. He spends about 7 months annually teaching around the world in India, Japan, Malaysia, Mongolia, North America, Europe, Ukraine, and Russia. He lectures on the interface of modern science and Buddhist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as well as secular ethics, compassion, wisdom, meditation, and death and dying in medic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TEDxTaipei 官網:tedxtaipei.com/
    TEDxTaipei 官方臉書: / tedxtaipei
    TEDxTaipei Google+:goo.gl/UAIjDL
    Help us caption & translate this video!
    amara.org/v/FtkG/

Komentáře • 14

  • @foolishworldhaha
    @foolishworldhaha Před 7 lety +22

    這英文淺顯易懂
    而且講的特別慢
    適合啟發 也適合做英文基本練習

  • @RaginYak
    @RaginYak Před 4 lety

    Truly a great Dr. and Lama. So profound and soft-spoken. 🙏

  • @ivanche-super
    @ivanche-super Před 9 lety +4

    -Meditation makes us fell nourished and refreshed.
    -5 mins meditation everyday
    -Wisdom. "Mind the Gap", the gap between what we see, what we hear, what we think are are appearances to the mind, and the reality. Normally we take those to be same, but they are not. And, that gets things a lot of trouble, it get thing strong ego, "I am better" or "I am worse", you know, that kind of stuff, us and them...Then, we begin to relax, this type of ego to understanding that appearances are not real. The appearance of myself actually is not real. We begin to relax more. We begin to open up our heart. We begin to become more loving, more kind, more humble, and therefore, more happy.

    • @pennyshen7343
      @pennyshen7343 Před 9 lety

      "The appearance of myself actually is not real. We begin to relax more. We begin to open up our heart. We begin to become more loving, more kind, more humble, and therefore, more happy."
      i believe that's what i'm looking for! :)

  • @childrendiscipline
    @childrendiscipline Před 5 lety +1

    Meditation 一般會翻成 “冥想”

  • @SuperSweach
    @SuperSweach Před 5 lety

    👏👏👏👏🙏📿🎓🎓🎓🎓

  • @power-of-simple
    @power-of-simple Před 8 lety +1

    human,back to nature

  • @shanhongs
    @shanhongs Před 8 lety

    沒中文字幕 好可惜

  • @rogelee-TW
    @rogelee-TW Před 9 lety +10

    今天的人對我們的古聖先賢的教育、傳統的教育,誤解太深了。這也難怪,中國滿清亡國之後,國家一直在戰亂,軍閥割據、日本侵略,把中國社會整個打亂 了。尤其中國那一代的知識分子都否定了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導致中國的落後,要全盤西化,學外國人。
    今天西方國家全亂了,現在外國人向東方來尋寶,他們找中國古籍,外國人在印度裡找佛教,他們來求救。我們中國人怎麼辦?我們現在還不覺悟,等到外國人把中國東西、印度東西真正拿出來救了他們自己了,我們再去追,再去學人家,這是很可悲的現象。
    中國傳統的教學,我們至少可以推到伏羲。教什麼?就是五倫。中國人講道,什麼是道?大自然的規律就是道,它是天然的,不是哪個人控制的、創造發明 的。落實在人事上,夫婦是道、父子是道、君臣(領導與被領導)是道、兄弟是道、朋友是道。五倫講人與人的關係。五倫當中首先要講父子有親,父母對於子女的愛、兒女對於父母的愛,這是天性。
    這種愛的天性就是教育的原點,中國教育的起源從這開啟。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把這種出於天性的親愛永恆的保持而不變質,這是中國過去五千年教育第一個目標,一生不改變,父慈子孝,這是中國教育的根。你要說中國教育是什麼教育?親愛的教育,是愛的教育。
    第二個目標,把這個父子親愛發揚光大推廣,愛家庭、愛家族、愛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弟子規》講「凡是人,皆須愛」。中國在這個世界上五千年的長治久安,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族群,能夠和睦相處靠什麼?就是這種親愛的教育。
    愛,移在君臣(領導與被領導人)就是義;放在夫婦這就是有別。夫婦組織一個家庭,家庭裡兩樁大事:一是家庭經濟,由先生負責,謀生養家;第二樁比第一樁更 重要,那就是無後為大。這個後不是說你有兒孫,兒孫是賢人、聖人,這叫有後。他能繼承家庭的道統、事業,家道不衰,這叫有後,這是婦女的責任。因此,女權 過去在中國是至高無上,肩負著教養聖人、賢人的使命,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你說這個責任多大、使命多大!這是中國完全遵守著倫理道德的教育,因果在其 中。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人要是真正通達業因果報的道理,不敢作惡事,會安分守己。所以倫理、道德、因果是基礎教育,是人生的必需。人如果捨棄了倫常道德,跟禽獸沒有兩樣
    中國自古以來最重視的就是教育。在政治設施上,教育擺在第一,國家所有一切設施都是為教育服務,一直到滿清都沒改變。中國改朝換代很多,變革也很多,唯獨 教育始終沒有變化,皆守老祖宗的這個原則。我們現在的社會,受西方的影響,對自己的傳統喪失了信心,去學外國,把利擺在第一。現在的人哪個不爭利?孟子說 得很好,「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現在是全球交征利,世界危矣。這個世界動亂是從爭利來的。可見在全球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和緊迫。
    中國老祖宗五千年傳下來的老辦法,就是《三字經》前面八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是我們老祖宗千萬 年來辦學的最高指導原則。
    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教育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學佛,首先要肯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理念比什麼都重要。我教學的目的是什麼?學佛就要幫助他成佛;我教中國傳統文化,要幫助他成聖人,這教學才有意義,基本的一個概念比什麼都重要。
    第二句話「性相近,習相遠」,告訴你為什麼 要教。從本性本善來說,大家都一樣,由於習性的關係會讓離本善本性愈來愈遠。這是什麼?受環境的影響。現在環境影響人最厲害的是電視、網路,把人全教壞了。「苟不教,性乃遷」,教育就從這句生起來的,為什麼要辦教育?不教,將來全都變壞了。

    • @dazhizhe
      @dazhizhe Před 9 lety +6

      Roger Lee 似是而非論,對傳統的教育最大的誤解其實是:
      1) 儒學等於中國文化,與儒學對立的學派就非中國文化。 2) 傳統教育比所謂的現代教育好。舊的比新的好。古老的比現代的好。年老的比年輕的好。確實是非常「儒」。
      3)「中國在這個世界上五千年的長治久安」,事實是,五千年來,戰亂連連,並非你所認為的「和睦相處」,改朝換代,飢荒,腐敗,不正義 (例,明朝)。4) 如果「義」是移在君臣上(領導與被領導人)的愛,那「義」與「愛」的差別只僅限於對象上的差別?再說,儒學對「義」的定義太死板僵硬。
      談到「領導與被領導人」,就必須要談到另一個相關問題,那個問題就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有人會願意被他人領導?誰來當領導?很可惜的是,孔丘對人的天性的探討太過天真膚淺,對古周朝的世襲貴族制加於肯定。這才是孔丘的失敗處之一。
      5) 沒有兒孫,怎能繼承家庭的道統、事業?
      沒錯,女權過去是至高無上的,肩負著教養聖人、賢人的使命。但是,很可悲的是,女權在中國儒式社會結構裡永遠還是低於父權,這也是身為中國人的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中國那一代的知識分子否定了以儒學為中心的傳統文化,認為儒學傳統文化導致中國的落後,並不是完全沒有理由的。這些知識分子並沒有要全盤西化,是你誤解了。事實上,當時很多知識分子對被儒學者遺忘的墨學很感興趣,除非你不認為墨學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等同一顆大樹,儒學恐怕只是那大樹上的一根樹枝。否定儒學並不是否定中國傳統文化。

    • @dazhizhe
      @dazhizhe Před 8 lety +2

      ***** 是,批判儒家是一大派系,但反儒不等同於主張全盤西化。當時很多文人開始對同樣也是反儒的墨家感興趣。妳可以自己去找。找不到可以來問我。作為一位講道理的人,我願意替妳解答。
      很抱歉,我沒有讀到任何主張全盤西化的文章,到底是哪位有名大人物主張全盤西化,請指教!

    • @user-oc7zf7pl1j
      @user-oc7zf7pl1j Před 7 lety

      春秋戰國時期確實有很多很棒的思想,思想的產生就是為了要解決問題。我覺得不需再“獨尊儒術”,在把儒家思想當做中華教育文化的唯一思想。
      Roger Lee 我覺得你所謂的「愛」是服從的意思(個人認為),本影片裡有談到「愛」是一種傾聽,是對等的、讓被傾聽的人可以全部釋放。而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概念!
      教育不分界線,好的就吸收、學習,不知為何又是中國思想最棒,其他文化思想汙染我們的「天朝上國」的心態出現,當你會講西方人會來向東方文化學習時,自己卻以「天朝上國」來鄙視、污蔑外國文化,來確保自己“文化的崇高”??電視、網路,把人全教壞???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端看你如何用,要不然你留言用的是什麼?壞掉了嗎?
      而且我不知「受西方的影響,對自己傳統喪失了信心,去學外國,把利益擺在第一」的根據是何來的?中國歷史上不乏許多把自己利益擺第一,不管他人死活的小人吧??只能說自私也是人性的一環,別這樣亂扯因果吧……。根據我對近年來西方教育的了解,他們教的不是你說的「把利益擺第一」,而是「探索自己內心的熱忱、走自己想走的路」,我覺得兩者是有差別的。並不是把聖人這個“唯一標準”擺在哪裡,而要大家都變成你想要的樣子,即使是儒家思想也沒有如此僵固。佛教也沒有如此,就像影片的主講者也說:「他教人默想,不需要大家都成為佛教徒。」
      我覺得教育就是能把人帶往他們想要的方向,而不是設一個「唯一標準」,然後順著走的成為至高無上的偉大聖人,沒照著走的就像十惡不赦的罪犯一樣。(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

    • @alligator686
      @alligator686 Před 7 lety +1

      儒學是魯國文化,拜託中國剽竊人家

    • @user-lc2jx6ws6n
      @user-lc2jx6ws6n Před 7 lety +1

      我們確實是誤解了先秦諸子。若用學術性的客觀中立的心態去研究那個時代的學說(如儒學),會赫然發現近代儒學已變了樣兒,變得更佛化道化,甚至參雜了些反對派墨學的元素,例如「尚賢」、為理想而周遊列國的行動。有深入研究百家諸子都知,這些元素是原本屬於行動者墨子的派系,當時孔丘的弟子還因墨子的奔波勞碌而提出質疑,認為墨子實在沒有必要到處行走來改變世界。(見與巫馬子、公孟子的對話)。但,發展到獨尊儒術的近代,這些連當時儒士都認為很〝墨家〞的元素卻變成了儒學,說後來的儒人透過抄襲他人來深化、美化原本很膚淺、漏洞百出的先秦時代之儒學其實不為過。在某種程度上,到了宋明的儒學其實已超越了原汁原味的先秦儒學。換言之也就是,比根據包括《論語》在內的原始儒學著作的原汁原味的孔當代儒學更有深度。但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有一些學者認為宋明儒學同時也變得更僵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