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哲學:情緒是一種幻覺,用修行治癒精神內耗 | 暢銷書《洞見》解讀(聽書,進化心理學,正念冥想,焦慮,抑鬱症,佛學,人生智慧,無常)

Sdílet
Vložit
  • čas přidán 10. 06. 2024
  • 歡迎來到天天讀書會,這期我們解讀的書是:《洞見》,作者羅伯特·賴特(聽書,進化心理學,修行,正念冥想,焦慮,抑鬱症,佛學,人生智慧,無常,色即是空,心靈,自我提升,情绪管理,佛教,佛禪,禪宗)。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為什麼佛學是真的。作者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佛陀的哲學。這是剝離了超自然因素,用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闡釋佛學。這裡沒有六道輪迴,沒有因果報應,更沒有“神通”,基本上是把佛陀當成一個覺悟了的哲學家。最終只留下佛陀的哲學和冥想修行的方法論(聽書,進化心理學,修行,正念冥想,焦慮,抑鬱症,佛學,人生智慧,無常,色即是空,心靈,自我提升,情绪管理,佛教,佛禪,禪宗)。
    佛教有這樣的說法:人生有八苦,它們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盛。其實,這八苦本質上是指無常之苦。佛陀說:無常故苦,世間的常態就是無常。人們也容易因為這些無常而產生各種情緒。
    其實,從現代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這些情緒都是人的一種錯覺。
    接下來,我們就結合進化心理學和佛學來解決三個問題。首先,我們用進化心理學來找出情緒這種錯覺形成的過程和原因。其次,佛學中的修行如何打破情緒的幻覺。最後,我們會分享如何達到修行的最高境界,即“色即是空”(聽書,進化心理學,修行,正念冥想,焦慮,抑鬱症,佛學,人生智慧,無常,色即是空,心靈,自我提升,情绪管理,佛教,佛禪,禪宗)。
    #人生智慧 #佛陀 #修行 #心理學 #正念冥想 #情緒 #精神內耗 #焦慮 #無常

Komentáře • 138

  • @dailyreading
    @dailyreading  Před 15 dny +29

    大家學廢了嗎?😂之後還想聽哪本書的解讀?歡迎留言,隨後會從留言中選出一部分書來解讀。

  • @FmYuzu
    @FmYuzu Před 15 dny +154

    色和空的部分確實...我在負債的時候,開始修行和學理財。尤其是物質方面,去除了品牌之後,衣服就是衣服,鞋子就是鞋子,用來保護身體用而已,並不會印個logo就有特別加成。咖啡就是咖啡,就是用來提神的,喝的是咖啡不是品牌。開始放下物資 放下色,卻獲得了空 自由。攀比心沒了、壓力沒了。以前難以獲得的物質,現在隨手可以獲得卻不想要了。

    • @user-jb5vo4nc1r
      @user-jb5vo4nc1r Před 14 dny +16

      阿彌陀佛!感恩您!讓我對空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原來空即是自由、沒有束縛!

    • @user-gt8cl3zg7k
      @user-gt8cl3zg7k Před 12 dny +2

    • @user-uk4ed1ss4h
      @user-uk4ed1ss4h Před 8 dny

      其實你這個體驗只是唯物主義的體現~當然也很好!多讀點左派的書也能夠做到!

  • @user-bn1wj7qx5i
    @user-bn1wj7qx5i Před 2 dny +3

    非常非常感恩,這樣科學的說法,有助所有人對 所謂迷信的佛教,有進一步理解,
    有助現代人安心安身,功德無量,隨喜讚嘆,阿彌陀佛

  • @Output-gx2wo
    @Output-gx2wo Před 8 dny +19

    我以前还是一个人的时候,没有女朋友,没有家庭,一个人租房住,当我生气,感觉压抑,焦虑,情绪不好的时候,我就会去游泳或者打沙袋,对缓解负面情绪很有帮助. 那个时候,我很注意自己的生活规律,虽然有时候感觉很孤独,但是,我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很有秩序,我自己也有进行类似于培养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那段时间里,我每天都精力很充沛,精神状态非常好. 可是,自从谈了女朋友,我之前所有的习惯全部被打破,直到现在,都没有机会在过那样的生活... 一个人的时候,虽然很孤独,但是一个人其实可以生活的很好. 我现在无比怀念那段时光.

    • @user-xi8yx8wv8k
      @user-xi8yx8wv8k Před 7 dny

      🎉🎉🎉🎉🎉🎉🎉🎉🎉🎉🎉🎉🎉🎉🎉🎉🎉🎉🎉🎉🎉🎉🎉🎉🎉🎉🎉🎉🎉🎉🎉🎉🎉🎉🎉🎉🎉🎉🎉🎉🎉🎉🎉🎉🎉🎉🎉🎉🎉🎉🎉🎉🎉🎉🎉🎉🎉🎉🎉🎉🎉🎉🎉🎉🎉🎉🎉🎉🎉🎉🎉🎉🎉🎉🎉🎉🎉🎉🎉🎉🎉🎉🎉🎉🎉🎉🎉🎉🎉🎉🎉🎉🎉🎉🎉🎉🎉🎉🎉🎉🎉🎉🎉🎉🎉🎉🎉🎉🎉🎉🎉🎉🎉🎉🎉🎉🎉🎉🎉🎉🎉🎉🎉🎉🎉🎉🎉🎉🎉🎉🎉🎉🎉🎉🎉🎉🎉🎉🎉🎉🎉🎉🎉🎉🎉🎉🎉🎉🎉🎉🎉🎉🎉🎉🎉🎉🎉🎉🎉🎉🎉🎉🎉🎉🎉🎉🎉🎉🎉🎉🎉🎉🎉🎉🎉🎉🎉🎉🎉🎉🎉🎉🎉🎉🎉🎉🎉🎉🎉🎉🎉🎉🎉🎉🎉🎉🎉🎉🎉🎉🎉🎉🎉🎉🎉🎉🎉🎉🎉🎉🎉🎉🎉🎉🎉🎉🎉🎉🎉🎉🎉🎉🎉🎉🎉🎉🎉🎉🎉🎉🎉🎉🎉🎉🎉🎉🎉🎉🎉🎉🎉🎉🎉🎉🎉🎉🎉🎉🎉🎉🎉🎉🎉🎉🎉🎉🎉🎉🎉🎉🎉🎉🎉🎉🎉🎉🎉🎉🎉🎉🎉🎉🎉🎉🎉🎉🎉🎉🎉🎉🎉🎉🎉🎉🎉🎉🎉🎉🎉🎉🎉🎉🎉🎉🎉🎉🎉🎉🎉🎉🎉🎉🎉🎉🎉🎉🎉🎉🎉🎉🎉🎉🎉🎉🎉🎉🎉🎉🎉🎉🎉🎉🎉🎉🎉🎉🎉🎉🎉🎉🎉🎉🎉🎉🎉🎉🎉🎉🎉🎉🎉🎉🎉🎉🎉🎉🎉🎉🎉🎉🎉🎉🎉🎉🎉🎉🎉🎉🎉🎉🎉🎉🎉🎉🎉🎉🎉🎉🎉🎉🎉🎉🎉🎉🎉🎉🎉🎉🎉🎉🎉🎉🎉🎉🎉🎉🎉🎉🎉🎉🎉🎉🎉🎉🎉🎉🎉🎉🎉🎉🎉🎉🎉🎉🎉🎉🎉🎉🎉🎉🎉🎉🎉🎉🎉🎉🎉🎉🎉🎉🎉🎉🎉🎉🎉🎉🎉🎉🎉🎉🎉🎉🎉🎉🎉🎉🎉🎉🎉🎉🎉🎉🎉🎉🎉🎉🎉🎉🎉🎉🎉🎉🎉🎉🎉🎉🎉🎉🎉🎉🎉🎉🎉🎉🎉🎉🎉🎉🎉🎉🎉🎉🎉🎉🎉🎉🎉🎉🎉🎉🎉🎉🎉🎉🎉🎉🎉🎉🎉🎉🎉🎉🎉🎉🎉🎉🎉🎉🎉🎉🎉🎉🎉🎉🎉🎉🎉🎉🎉🎉🎉🎉🎉🎉🎉🎉🎉🎉🎉🎉🎉🎉🎉🎉🎉🎉🎉🎉🎉🎉🎉🎉🎉🎉🎉🎉🎉🎉🎉🎉🎉🎉🎉🎉🎉🎉🎉🎉🎉🎉🎉🎉🎉🎉🎉🎉🎉🎉🎉🎉🎉🎉🎉🎉🎉🎉🎉🎉🎉🎉🎉🎉🎉🎉🎉🎉🎉🎉🎉🎉😂😂_

    • @stillness1919
      @stillness1919 Před dnem

      可以微調,但不要為了什麼理由而有太多的改變;
      聽從自己內心的想法,才能長久。

  • @smithsarah6905
    @smithsarah6905 Před 15 dny +51

    兩件大事,無我,無相。講的非常清楚。無我是因爲“我”是進化心理學的産物,一繫列心理模塊在鬥爭。無相是説,外界所有物和人,我們關於好壞的本質其實不存在,不真實,是我們附加上去的,音樂和噪聲可能本質上無差別,無差別就無愛憎。

    • @user-qy8by9so6l
      @user-qy8by9so6l Před 13 dny

      其實就是裡與表的關係 還得源於第六識和(藏識)這是我喜歡的稱呼

    • @chikeongtan
      @chikeongtan Před 8 dny

      音樂 和 雜聲 本質上 無差別,但對人心的調養 卻是不一樣

  • @peterchan6896
    @peterchan6896 Před 8 dny +7

    認識自己,
    管好自己;
    升華自己,
    簡單是美。

  • @davidwang7784
    @davidwang7784 Před 15 dny +12

    生氣繞房子土地跑三圈,很棒的預言故事。

  • @jasonsung9261
    @jasonsung9261 Před 15 dny +25

    雖然這本書的理論講的頭頭是道,但基本上是集合心理學、哲學、與佛學而成的大雜燴,並沒有創見而且在實踐上又回到一條「內觀」的老路。依照佛學的真正觀點,「情緒」並不是一種幻覺而是實在的「心識」表現,但是「心識」所感受到的外界並不是如人所認為的實有,而是「幻相」,因此消除「情緒」的一種方式是將外界引起情緒的事物當做不是真實的存在,這在佛學裏稱為「無相」的修行。另一方面,「情緒」的起源是由於「我」的存在,因為「我」執著自己的感受而產生,因此消除了內在的「我」才能澈底的消除「情緒」,這在佛學裏稱做「無我」的修行,也是佛學中最高的修行境界。

    • @HanaMiao
      @HanaMiao Před 12 dny +3

      所有的派系、信息,本來都來自同一個本源,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說給不同的人聽。
      人身難得,雖然世界這麼多人,但要生而為人,真的很難得,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是別人的創造,如果不會到自己內心,往內求,又怎麼創造我們自己的世界。

    • @yapuanny
      @yapuanny Před 9 dny +1

      現實生活中不產生情緒真的很難,就好像你看一部電影的時候,你會因為電影淒慘的故事而感到悲傷哭泣,雖然你明知道那些都是假的。而現實生活中在你身邊發生的事情那麼的真切,猶如一部4D電影,遇到各種事情時不產生情緒真的很難。如果能修到無我的狀態,是不是就好比看電影時從頭到尾想著這些故事情節都是假的,全部都是演出來的而已。

    • @jasonsung9261
      @jasonsung9261 Před 8 dny +1

      我們感知到的「物」並不是真正的如實存在,而是「物」經由我們的感官投射到我們的「識」中所形成的「相」,真正的「物」是否與「相」一模一樣?或是「物」是否真的存在,我們並不知道,也無從證實,因為所有測量的數據也是由我們的感官和「識」去解讀。舉例來説,我們從電影、電視、螢光幕、或是夢境裡感知的到的並不是「物」而是「相」,他們不僅在此時此刻不存在,而且可能是製造出或是想像出來的幻覺,因此我們雖然會因為「相」引起我們的各種情緒,但是我們片刻就醒過來知道那些都是「虛妄」的。佛法中的「無相」修行就是由此延伸擴大到世間的萬事萬物,那些我們信以為真的「物」都是虛妄的「相」,能夠透澈通達到此種境地,我們就可以將外界引發我們的「情緒」消除。

  • @li-pingho1441
    @li-pingho1441 Před 14 dny +10

    謝謝你的影片!你的影片在我人生最痛苦無助的時候,帶來希望與光明,非常感謝

  • @christie0616
    @christie0616 Před 15 dny +12

    情緒是一種幻覺,準確地說:幻覺是由情緒衍生出來。情緒是個人的明鏡,能完全反應出個人的無明,用妄想或幻覺表現出來。要處理情緒就要累世解決執著的無明,情緒與幻覺自然消失

  • @a547899
    @a547899 Před 15 dny +1

    感恩您分享

  • @user-mg4wb7tu9f
    @user-mg4wb7tu9f Před 15 dny +1

    真养眼

  • @alicken
    @alicken Před 10 dny +2

    哇!這支影片簡直是心靈的一場豐盛大餐!看完後我彷彿穿越了時空的迷霧,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諦與深度。作者對於情緒、物質與心靈的深刻解析,讓我彷彿看見了光明中的黑暗,感受到了色彩中的空靈。他如詩如畫地描繪了心靈的奧秘,讓我仿佛跟隨著他的思緒在宇宙的星辰間遨遊。
    我完全被他的智慧所吸引,彷彿置身於一座啟發靈魂的智慧寶庫中。他用言語的魔法,將深奧的佛學哲理轉化成每個人都能理解的智慧金言,這種能力真是令人嘆為觀止!看完這支影片後,我不禁想要深入探索更多相似的智慧寶藏,因此迫不及待地搜尋了Academia Pundarika的另一支影片【42手眼】(16) 斧鉞手眼 | 《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
    如果你也想要體驗這種超凡脫俗的智慧啟迪,我誠摯建議你立即加入這場心靈之旅!讓我們一同探索這些神秘而深刻的哲學思考,並從中找到內心深處的平靜與智慧。一定不要錯過這樣的機會,它將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心靈震撼與成長!🌟

  • @Yuchuan9999
    @Yuchuan9999 Před 15 dny +5

    謝謝分享

  • @a8888036
    @a8888036 Před 13 dny +2

    謝謝!

  • @oscartseyk
    @oscartseyk Před 14 dny +1

    很有意思,值得一看再看、反思,感謝分享~❤

  • @user-er3ev6vo8p
    @user-er3ev6vo8p Před 15 dny

    感謝,很受用

  • @chancorwincof
    @chancorwincof Před 11 dny

    謝謝老師
    非常認同,靜能生慧!

  • @user-nj8yq9tq8b
    @user-nj8yq9tq8b Před 15 dny +3

    非常感謝這一則影片,講的非常透徹非常清楚,而且字幕可以放大觀看很方便。

  • @MrMcwings
    @MrMcwings Před 13 dny +5

    講解的非常好, 受益不淺. 非常支持, 我會介紹給我的朋友看. 天天讀書會真是功德無量, 造福人民.

  • @jimtang8772
    @jimtang8772 Před 14 dny +4

    非常感謝您製作這樣的影片,願您永遠幸福健康快樂!自在解脫!

  • @c645615
    @c645615 Před 15 dny +7

    情緒 是生物保護和追求安全感的 產物,人類也沒例外。
    有侵略者如野獸等,就會恐懼害怕和是憤怒抵抗。
    有食物和看到異性 就會高興 等等。
    問題是
    人類社會裡,往往會延伸不必要的憤怒和悲傷,也追求錯誤的高興和興奮感,如夜店狂歡,酗酒等等
    ‘’不必要的情緒‘’ 才是重點

  • @lhc6340
    @lhc6340 Před 14 dny +1

    Thanks

  • @user-tf9ty4ir2k
    @user-tf9ty4ir2k Před 9 dny +2

    非常好的影片!

  • @bonkafai-vi1xo
    @bonkafai-vi1xo Před 15 dny +9

    这种视频真的很好,支持你。我知道个人的关注微不足道,但依然给你点赞。

  • @user-qg7xe4bh5b
    @user-qg7xe4bh5b Před 11 dny +2

    阿彌陀佛

  • @user-bf8so6ny8c
    @user-bf8so6ny8c Před 15 dny +7

    以西方人對佛哲理的解釋,作者真的很細膩很邏輯,感恩您分享❤❤❤

  • @user-vq7hc8dh5i
    @user-vq7hc8dh5i Před 13 dny +1

    ❤佛

  • @user-xk4om2gd9e
    @user-xk4om2gd9e Před 10 dny +2

    感恩分享這麼棒的影片,祈願看到這則影片的人幸福吉祥。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南無藥師佛。祈願世界和平、風調雨順。
    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南無日光遍照菩薩、南無月光遍照菩薩、南無虛空藏菩薩、南無大隨求菩薩、南無準提菩薩、南無摩利支天菩薩、南無金剛手菩薩、南無軍荼利菩薩、南無彌勒菩薩。
    om a vam ram ham kham om a vi ra hum kham om a ra pa ca na 金剛經
    om a vam ram ham kham om a vi ra hum kham om a ra pa ca na 金剛經
    om a vam ram ham kham om a vi ra hum kham om a ra pa ca na 金剛經
    om a vam ram ham kham om a vi ra hum kham om a ra pa ca na 藥師咒
    om a vam ram ham kham om a vi ra hum kham om a ra pa ca na 藥師咒
    om a vam ram ham kham om a vi ra hum kham om a ra pa ca na 藥師咒
    om a vam ram ham kham om a vi ra hum kham om a ra pa ca na 金光明經
    om a vam ram ham kham om a vi ra hum kham om a ra pa ca na 金光明經
    om a vam ram ham kham om a vi ra hum kham om a ra pa ca na 金光明經
    om a vam ram ham kham om a vi ra hum kham om a ra pa ca na 紫微神咒
    om a vam ram ham kham om a vi ra hum kham om a ra pa ca na 紫微神咒
    om a vam ram ham kham om a vi ra hum kham om a ra pa ca na 紫微神咒
    om amrte hum phat om ram namo saddharma pundarika sutra namo Suvarṇaprabhāsottamasūtrendrarājaḥ namo Mahamayuri Vidyarajni Sutra namo Karunikarāja Rāṣṭrapāla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namo Caturmahārājakayikas om a hum a vam ram ham kham a vi ra hum kham a ra pa ca na om jinajik om ratne ratne maha ratne ratna sikhine ratno dbhave ratna sambhave svaha om a hum a vam ram ham kham om a vi ra hum kham a ra pa ca na om jinajik om sambara sambara vimana sara maha java hum om atte vatte natte kharate some soma sukhi sarva karma saddhani hiri miri bhiri bhiri sidhyantu-me sarva karma sadha-sca mantra pada svaha om a hum a vam ram ham kham a vi ra hum kham a ra pa ca na om jinajik a vam ram ham kham a vi ra hum kham a ra pa ca na om alolik om amogha puja mani padma vajre tathagata vilokite samanta prasara hum om a hum a vam ram ham kham a vi ra hum kham a ra pa ca na om jinajik svaha a vam ram ham kham a vi ra hum kham a ra pa ca na om alolik om gagana sambhava vajra hoh om trum Taiwan Love & Peace

  • @peterchan6896
    @peterchan6896 Před 8 dny

    今集節目清晰易懂科學,高水準!👍👍👍

  • @alvinchen539
    @alvinchen539 Před 12 dny +1

    南無 阿彌陀佛

  • @lindalie73
    @lindalie73 Před 7 dny +1

    Terima kasih.

  • @c645615
    @c645615 Před 15 dny +13

    [人類有情緒是正常的]
    重點在
    ‘’我們不要被 情緒 帶著走‘’
    而是
    ‘’我們要帶著 情緒 一起面對‘’
    這兩者 是看誰主導 我們自己

    • @peterchan6896
      @peterchan6896 Před 8 dny

      人類是環境下的產物,亦是情緒下的奴隸。😂

  • @yaukingfong7877
    @yaukingfong7877 Před 4 dny

    🙏🙏🙏

  • @user-wq8hm3bl1v
    @user-wq8hm3bl1v Před 14 dny +2

    初读,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觉得有道理,会多看几遍,希望能有所提高。

  • @user-lr9ji6ub5p
    @user-lr9ji6ub5p Před 12 dny +3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誠心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
    願此功德
    供養佛 供養法 供養僧
    迴向冤親債主
    迴向歷代祖先
    迴向法界眾生
    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普皆迴向♾️️🙏🌸💰🌷⭕️

    • @chancorwincof
      @chancorwincof Před 11 dny

      謝謝老師
      非常認同,'' 靜能生慧 ''🙏🏻📿🙏🏻📿🙏🏻📿

  • @user-ur4rh6lj4m
    @user-ur4rh6lj4m Před 12 dny +2

    觀照就足夠了
      我總是聽您說:「停止作為,只要觀照。」不久我又聽見說頭腦應是我們的僕人而不是主人。除了觀照,似乎什麼也不必做,但仍有這樣的問題出現:除了觀照,我們還需對這個難馴服的僕人做些什麼?
      除了觀照,無需再對這個難馴服的僕人做什麼。從表面看,對那樣一個複雜的問題,這個解決辦法似乎太簡單了些。但這正是存在之奧秘的一部分。也許正是因為問題過於複雜了,解決的辦法才會如此簡單。
    觀照,觀注,覺知這些字眼對解決頭腦的全部複雜性似乎太小了點。幾百萬年下來的傳統、習慣、制約、偏見,怎麼會僅僅因為觀照而消失呢?但它們確實消失了.
    觀照就如同那燈光
      正如佛陀曾說過的,如果房子裡的燈亮著,賊就不會靠近那所房子--他們知道主人還醒著,因為光線從窗子上,從門戶中透出,你可以看見燈還亮著。現在不是進入那所房子的時候。當燈關滅後,小偷們就會走近那所房子。黑暗成了一種邀請。正如佛陀所說的,你的思想、想像、夢境、焦慮、你的整個頭腦也會遇到同樣的情形。
    要是你觀照,觀照就如同那燈光。那些賊就會消失。如果那些賊發現你沒有觀照,他們就會叫來他們的兄弟和表兄弟,以及所有的人,說道:「快上,」這種現象就像燈光一樣簡單。你把光線帶入的一剎那,黑暗便消失了。你不會問「當我們帶來了光線後,我們還需做些什麼別的事來使黑暗消失嗎?」
      不,只要有光線在,黑暗就會消失,光線不見了,黑暗就會出現。有觀照存在,頭腦就會消失,觀照不存在時,頭腦就會出現。
      因此當你開始觀照以後,慢慢地,慢慢地,隨著觀照者的逐漸強大,你的頭腦就會變弱。一旦觀照者成熟,頭腦就會順從地成為一個美麗的僕人。
      因此當你嘗試成為一個觀照者時,它會反抗,因為這是一個關係到頭腦生死存亡的問題。它完全忘了它只是個僕人而已。你不在的時間太久了--它認不出你了。於是就有了觀照與意念之間的鬥爭。但最終的勝利將屬於你,因為本性和存在都希望你成為主人,頭腦成為僕人。那樣一切就會和諧。那樣頭腦就不會出錯,一切的存在就會很輕鬆,很寧靜,就會流向其終點。
      除了觀照,你不必再做任何事。
      頭腦已經習慣做一個主人了。這需要一些時間讓他醒悟過來。觀照就已經足夠了。這是個很寧靜的過程,但其結果卻極為重要。就驅散頭腦的黑暗而言,沒有比觀照更好的地方法了。事實上, 共有一百十二種靜心方法。那些方法我已全部經歷過--這並不僅在理智上。這花去了我幾年的時間去經歷每一種方法,去發現它們的實質。
      在經驗了這一百十二種方法之後,我驚奇地發現,其實本質就是觀照。
      因此我可以告訴你們,全世界只有一種靜心,那便是觀照藝術。它可以做一切事--你的存在整個蛻變一它將打開通向真理之門及其一切美麗門。
    奧修

  • @zoeliu6072
    @zoeliu6072 Před 9 dny

    這是能修證來的,每個人都應該要推薦去學習佛教的這個教法,說真的誰情緒化,都是會嚇到周邊所有人的。

  • @mingkuanliu9754
    @mingkuanliu9754 Před 9 dny +1

    情緒就是認同念頭造成的精神內耗,完全不要認同念頭 ,不要自以為是去思考揀擇什麼的。

  • @smithsarah6905
    @smithsarah6905 Před 15 dny +11

    爲什麼修行能幫助我們獲得真正的洞見?禪修可以幫助人們在微觀層麵上直接處理經驗和感知,那麼當我們可以以一種新的方式經驗這個世界時,我們也就以一種新的方式在與這個世界互動了,即我們可以以這種方式來驗証佛典的正確性。雖然我不是一個傳統的佛教徒,不相信佛教超自然主義的一麵,例如六道輪回,但是我認爲無論信不信這些,都不會降低禪修和証悟的有效性。無論如何,嚐試禪修和冥想總是一個好主意,也許會有意外收獲。

    • @1020cjh
      @1020cjh Před 15 dny

      圓覺經說, 知是空花, 即無輪轉, 所以六道輪迴, 只是眾生的誤認而已.

    • @sunnyz7499
      @sunnyz7499 Před 15 hodinami

      文章里说的是佛学,听一位大师讲佛学和佛教不等同

  • @hengyili5596
    @hengyili5596 Před 14 dny +2

    佛學的中譯用了兩個極傳神的字"妄想“, 一有念頭皆盡妄念想, 愛是妄想, 貪瞋疑慢痴也是妄想, 以無常故, 執著成佛仍是妄想, 以妄想故, 五蘊熾苦.唯看清未生誰是我, 已生我是誰, 本無一我, 故皆無常, 放下一切, 妄想不生.

  • @user-uv5jy5tl8x
    @user-uv5jy5tl8x Před 11 dny +1

    觀[死]心靈啓蒙提升.自身經歷的淺見.

  • @hankspmp
    @hankspmp Před 7 dny +1

    無常即苦

  • @ji-fuhliang6574
    @ji-fuhliang6574 Před 3 dny

    情绪不是幻覺,它是真正存在人類的腦袋中。沒有情緒的功能,人早就滅絕了。情緒的過度反應,帶來當事者過多的痛苦與傷害,才是問題。

  • @ji-fuhliang6574
    @ji-fuhliang6574 Před 2 dny

    學佛的人喜歡用當代科學的結果來證實佛法的正確性,不是學佛的人就沒有動機去佐證佛陀言語與佛法的正確性與完整性。情緒與感情的問題,從史賓諾莎的倫理學到近代丹尼爾高曼的「emotional intelligent」,是有比較完善的科學結果與論述,這對傳統從宗教與哲學上的觀點與看法是一大衝擊,很多是需要修正與補充的,包括佛陀的言語與文字。

  • @laulexus4525
    @laulexus4525 Před 8 dny +1

    所有精神上的痛苦,都来自于你自己的执着与欲望。。

  • @zoeliu6072
    @zoeliu6072 Před 15 dny

    我也覺得,如果不是天生,基本上要找方法,不是在佛教就是在外道修定,但佛教的定是具道共聚特質的,不是邪定聚,安全性高很多。

  • @user-qo7ns8ig6p
    @user-qo7ns8ig6p Před 5 dny

    人生讓你循環的每一場戲多半重複著相同人事物,練習讓心不入這個劇本跟角色,觀想你的心在第3人稱裡觀看此事件發生,先找一個最常在你生活裡循環的怒.哀.苦,當你能讓心不入戲時會有自由喜悅跟平靜的感覺(戲是安排好的,演不演由心決定)

  • @johnnywong3489
    @johnnywong3489 Před 5 dny

    正知見的重要性
    世上最大的惡是邪見,
    世上最大的善是正見。
    眾生最大的不幸是邪見,
    眾生最大的褔報是正見。
    邪見名世間,正見名出世。只有正見能切底改變命運切斷輪迴,具足正見名見法,得法眼,入流,明心见性,觉醒開悟,證得道果,永遠脱離三惡道苦,趨向無上解脫境界。

  • @midas0203
    @midas0203 Před 7 dny +1

    本想寫點什麼,又想起了金剛經佛祖云: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還是乖乖收起我的起心動念吧。

  • @user-tt9ef6qm3e
    @user-tt9ef6qm3e Před 12 dny +1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user-wt2jg2tp4y
    @user-wt2jg2tp4y Před 5 dny

    佛陀所教的方法,是要让人的灵魂断除"乱",得到大自在和光芒正气能量! 能让灵魂不定,产生乱的种种事,都要立断! 脑容易空心容易空就是真修行!

  • @sunday90902012
    @sunday90902012 Před 9 dny

    消除欲望

  • @user-zm5iu3ly5b
    @user-zm5iu3ly5b Před 14 dny

    想解讀信念的力量

  • @tonytechza
    @tonytechza Před 12 dny +1

    可以去參看 巴利文的佛法,如理地依照法義去思惟修行,隨時保持在禪定的清淨狀態中,息滅煩惱與痛苦,並令其不再生起,這就是涅槃的境界!

  • @petechan7060
    @petechan7060 Před 2 dny

    🌻 空即是色 呢 ?

  • @caocao4685
    @caocao4685 Před 14 dny +2

    心经

  • @greybluewindwatermelonchil6184

    學沸了

  • @MalachiLai0528
    @MalachiLai0528 Před 15 dny +2

    研究不同情境會有不同內容;那麼研究正確的情境,時間就有意義;比方研究怎麼當網紅?就沒有意義!比方研究怎麼投資?比方研究怎麼研究?重點在於你能不能發現你在情境裡面,你能不能跳出來,自由轉換?就是入了自由轉換之境.還有一種更殊勝的,就是一邊聽外部資訊,一邊保守內部資訊,不被干擾牽引,又能聽得了了分明.

    • @MalachiLai0528
      @MalachiLai0528 Před 15 dny

      影片的討論;已經限縮在框架裡面了.應該教學如何跳出框架,如何自訂框架.

    • @MalachiLai0528
      @MalachiLai0528 Před 15 dny

      19:02 聲音突然變大,是一種測試嗎?

    • @MalachiLai0528
      @MalachiLai0528 Před 15 dny

      無我涅槃實報土,有四十一位階,需要長時薰修.

    • @MalachiLai0528
      @MalachiLai0528 Před 15 dny

      你知道為什麼知道了,也不能成就嗎?因為每一樣成就,都是長時間練習得來的!若只是聽,並沒有實作,也不能檢視自己做的是否正確,也是徒勞無功,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 @whereHQC
      @whereHQC Před 15 dny

      情緒是人體的感觀觸動了體內能量和氣,爆發後反映在體內和體外的現象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Před 12 dny

    給在看這留言的你🥰♥️大智慧聖人你好💯♥️尊敬佩服 ♥️鞠躬♥️祝福你多福多壽 ♥️健康平安♥️財源廣進 ♥️
    群書治要:第一冊
    🧧謹慎
    要引以為戒啊!不可多話,多話容易因為輕慢心而說錯話,最後招來禍害;不可多事,多事容易因為內心浮躁而做錯事,最後引來禍患。處於安樂時要提高警戒,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
    (卷十 孔子家語)
    🧧謹慎
    孔子說:「禍亂之所以發生,是以言語做為途徑。君主出言不慎就會失去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會惹禍上身,機密大事不慎洩漏就會造成危害。所以君子謹慎守密而不隨意出言。」
    (卷一 周易)
    🧧謹慎
    人人都有聖明的本性,一旦妄念生起,且相續不斷,則被煩惱纏縛,就會變成凡夫;凡夫克制妄念,保持正念,就會變成聖人。由此可知,「聖」與「狂」之分,只在罔念與克念之間。
    (卷二 尚書)
    1.罔念:失掉覺察。
    2.狂:狂妄愚昧之人。
    3.克念:克服妄念。
    🍠戒貪
    貪戀五花八門的色彩,使人精氣神外散,視覺遲鈍;過度追求音樂的刺激,使人心中失去平和中正之氣,聽覺遲鈍;講究食物的美味,使人味覺遲鈍;沉溺於騎馬打獵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稀有難得的貨品,使人貪心增長,而造成行為偏差。
    (卷三十四 老子)
    🍠戒貪
    皇祖大禹有這樣的話:在內迷戀女色,在外迷戀遊獵,縱情飲酒毫不節制,貪嗜歌舞不知滿足,住在豪宅,雕粱畫棟,過度裝飾。以上幾項只要沉迷於一項,就沒有不亡國的。
    (卷二 尚書)
    ♥️愛民
    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管理老百姓就如同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如同兄長愛護弟弟。見到百姓飢寒,就為之哀痛;見到百姓勞苦,就為之悲傷。
    (卷三十一 六韜)
    ♥️愛民
    子張向孔子問為仁之道。孔子說:「能實行五種品德於天下,便算是仁了。」子張請問是哪五種。孔子說:「恭、寬、信、敏、惠。對人恭敬就不會遭受侮辱;待人寬厚就可以得到大眾擁護;做人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做事勤奮敏捷就能獲得成功;能廣施恩惠於人,那麼人必願意效力盡忠。」
    (卷九 論語)
    🌈正己
    曾子說:「敢問什麼是七教?」孔子說:「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就更加孝親;君上尊敬年長者,臣民就更加友愛兄長;君上樂善好施,臣民就更加寬厚;君上親近賢士,臣民就重視擇友;君上注重道德修養,臣民就不會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厭惡貪婪,臣民就恥於相爭;君上清廉謙讓,臣民就知道堅守節操。這就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則確定了,那麼根本就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還有什麼事物不端正!」
    (卷十 孔子家語)
    🌞君道
    作為君主的聖人,時時以天下人民的利益為考量,不因為自己個人好惡產生的怒氣,傷害了天下的公義。
    (卷十七 漢書五)
    🌝遷善
    孔子說:「我與他人的相處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讓我學習效法之處。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對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類似情況,則自我改正。」
    (卷九 論語)
    ♥️💯改過
    孔子說:「一個人有過而不改,這是真正的過錯啊。」
    (卷九 論語)
    🌈反身
    孔子說:「要求自己從嚴,要求他人從寬,就能遠離怨恨。」
    (卷九 論語)
    🙏尊賢
    身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導致的結果是智者不為他謀劃策略,有辯才的人不為他出使外交,勇者不為他衝鋒陷陣。智者不出謀略,那麼國家社會將會陷入困境;有辯才的人不做外交,那麼就無法與他國往來;勇者不奮力向前,那麼邊境就會受到侵犯。
    (卷四十七 新序)
    🐉禮樂
    君子做到以禮治身,便能與一切人事物和諧共處,而內心平和毫無怨恨。
    (卷七 禮記)
    🐉禮樂
    仁義道德,不藉助禮在細微曲折之間,體現出的等級秩序及具體的行為規範,就不能實現;欲通過身教和言教來移風易俗,扶正去邪,若不以禮作根本標準,就不免要顧此失彼,而無法周到完備;分爭曲直,辨訟是非,若不以禮作準繩,就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間,沒有禮就無法定名位、盡本分;無論是學習從政,還是學習其他東西,不根據禮,師生之間就不可能使教者認真、學者專心而產生親近之情;朝班的整肅、軍隊的治理、官員的就職、法令的頒行,沒有禮就不能彰顯威嚴;祈禱酬謝神靈,祭祀供養祖先,沒有禮就不能體現誠敬莊嚴。
    (卷七 禮記)
    🍀微漸
    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過於自滿,享樂不可沒有節制。
    (卷七 禮記)
    🍒因果
    見到吉祥的瑞兆卻去做惡事,吉祥反而會變成災禍!
    (卷四十 賈子)
    💝鑒戒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應該警惕戒備的事:少年時,血氣尚未穩定,應該警戒,不要把精力放縱在色欲上;到壯年時,血氣正旺盛,應該警戒,不要爭强鬥勝,而應以此飽滿的體力精神用於正當的事業;到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應該警戒,不要貪得無厭。」
    (卷九 論語)
    😊謹慎
    《曲禮》說:對一切人、事、物沒有不恭敬的,舉止端莊穩重,像若有所思的樣子,談吐安詳穩定,條理分明,這樣才能安定人民啊!
    (卷七 禮記)
    ♥️人情
    我聽說忠誠善良可以減少人民的怨言和批評,沒聽說倚仗威勢能防止抱怨的。
    (卷五 春秋左傳中)
    ♥️人情
    周公對兒子伯禽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讓大臣抱怨不被任用。對老臣舊友,如果沒有惡逆等重大罪過,就不要遺棄他。不要對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
    (卷九 論語)
    👨‍🏫學問
    勤學不厭倦,這樣才能對治自身習氣,提升自身修養;教學不厭倦,這樣才能教育感化別人。
    (卷三十六 尸子)
    👨‍🏫學問
    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須先使工具精良;士人要想弘揚仁義道德,一定先要深入聖賢典籍。《易經》說:「君子應多多記取且用心領悟前人的嘉言善行,來積累培養自己的德行。」
    (卷四十四 潛夫論)
    👨‍🏫學問
    曾子說:「君子盡力改正自己的缺點習氣,檢查反省自己的過錯,盡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去除私欲,符合道義的事,當下去做,這樣可以稱得上是真實學問了。」
    (卷三十五 曾子)
    🏞度量
    漢朝光武帝說:「建立偉大功業的人,為大局著想,不會記恨小的仇怨。」
    (卷二十一 後漢書一)
    ♥️仁義
    人不能忘本,縱使自己飛黃騰達了,患難當中的知交朋友不能遺忘,對於跟我們胼手胝足的妻子也不能拋棄。
    (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孝悌
    每踏出一步都不敢忘記父母,每開口說話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踏一步不敢忘記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捷徑,有船可乘就不涉水過河,不敢用父母遺留給我們的身體冒險。每開口說話不敢忘記父母,因此不會口出惡言,招致別人的辱罵。對於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能這樣謹慎小心,不侮辱自己的名聲,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這可稱得上是孝了。
    (卷七 禮記)
    🌲養生
    養生:養生的方法,最上的在於修養精神,其次才是保養身體。神氣清朗,心念平和,自然全身安寧,這是養生的根本道理;若只是肥美外形,填滿肚腸,滿足嗜好和欲望,這只注重在養生的枝末小事而已。
    (卷三十五 文子)
    🌲養生
    養生:調和精神氣息,克制憂慮,避免風濕邪氣的侵入,節制飲食,適當控制嗜好欲望,這些是長壽的良方。
    (卷四十五 昌言)
    🍒因果
    聖人待人守柔處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給與人而不向人索取。有德者待人如同聖人執左契一樣;無德者待人就如同執掌賦稅,只向人索取而不給與人。天道毫無偏私,永遠降福給與而不取,完全合於天道的善人。
    (卷三十四 老子)
    應事
    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前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而站不住腳;做事前先有準備,就不會發生困難;行事前的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心中有準繩,則不至於行不通。
    (卷十 孔子家語)
    為政
    老子說:我有三種法寶,要保持而且永遠守住。一是仁慈,二是節儉,三是凡事謙讓處下,不敢自傲居於天下人的前面。
    (卷三十四 老子)
    微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白話:不尊重他人,隨意輕慢戲弄,就會喪失做人應有的道德;沉溺於所喜好的事物之中,乃至於不能自拔,就會喪失自己原有的志向。(卷二 尚書)
    ♥️💯改過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蝕、月蝕一樣:所犯的錯,人人都看得見;改正了,像日月蝕後重現光明那樣,人人都敬仰。」
    (卷九 論語)
    慎武
    十萬人的軍隊一出動,每天耗費千金。所以百戰百勝,不算最好的勝利;不戰而勝,才是最好勝利。
    (卷三十七 尉繚子)
    書名:群書治要

  • @inUniverse-ee9nk
    @inUniverse-ee9nk Před 8 dny

    想問問修行比較高的人是如何看待世界上一些不公的事,例如殘暴的政權丶戰爭帶來的摧毁性結果。每次看到便感到難受,視而不見似乎又太好

  • @tpy4205
    @tpy4205 Před 7 dny

    我只是個凡人😢

  • @user-nc7hk4cd5u
    @user-nc7hk4cd5u Před 12 dny +2

    我們如同電腦,只是在執行DNA寫在腦袋裡的設定而已

  • @user-uw1vy6cr8s
    @user-uw1vy6cr8s Před 13 dny +1

    預言:有房有土地,跑三圈,不會生氣
    我:沒房沒土地,跑三圈,還會大口喘氣

  • @HongmeiWang-dc9hg
    @HongmeiWang-dc9hg Před 18 hodinami

    The
    Dress
    Her
    Toathunkyo u🎉😮

  • @eremite7302
    @eremite7302 Před 10 dny +1

    邻居的洗衣机转得隆隆响,每天从早到晚加上气味,他们不工作就靠洗衣机(非法)赚钱,吵过闹过没用,真是苦不堪言,哪位高人告诉我怎么才不引起情绪?

    • @user-kd5mi3cp5l
      @user-kd5mi3cp5l Před 9 dny +1

      在台灣依法而言:可尋求法律公正處理(住宅區非法營業取締)。長期噪音會人人精神分裂,是無法靠情緒管理的喔!

  • @user-cb5vg2ju9y
    @user-cb5vg2ju9y Před 8 dny

    平静是情绪吗

  • @peterchan6896
    @peterchan6896 Před 8 dny

    人類是環境下的產物,亦是情緒下的奴隸。

  • @user-lg9qv9gc4v
    @user-lg9qv9gc4v Před 11 dny

    世间本无我,一切皆以为

  • @user-vy3hx7wm9y
    @user-vy3hx7wm9y Před 15 dny +4

    沒有情緒 人類就不存在的了 不過 無論你怎樣修 都脱離不了自我的本質 思想和認知 除非腦袋被門夾了

    • @1020cjh
      @1020cjh Před 15 dny

      圓覺經說,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不做方便 亦無漸次.

  • @bswrs888
    @bswrs888 Před 7 dny

    佛之所以教人為善 是因為眾生有貪 若眾生無貪 何須為善 ? 本來如是
    好壞情緒 都是 情緒 喜好厭惡都是情緒 不先除去過去惡習 是達不到平靜的狀態 更別說是無我
    空有理論 沒有方法 方向 是了不可得的 我們都活在比量世界 只是推測 思考 猜想 研究
    在佛的狀態 是現量世界 就是完全感受 明白的狀態
    我們所認為的情緒 那還是非常粗糙粗糙精神狀態 即便沒了情緒 你還有念頭 思想 那都是妄想

  • @jkwang9614
    @jkwang9614 Před 13 dny +1

    意思是只有孤兒沒資產沒人脈沒未來孤立於世 被地球虛榮靠勢的遊戲所欺侮 才能稱 苦 對不對?

  • @agnes-7541
    @agnes-7541 Před 15 dny

    沒解釋 何謂五蘊??

    • @1020cjh
      @1020cjh Před 15 dny +1

      色 受 想 行 識.

  • @user-ur7hp3gm2i
    @user-ur7hp3gm2i Před 10 dny

    Good book. No rebirth karma religious brainwashing bullshit

  • @user-ct3ro7qv1q
    @user-ct3ro7qv1q Před 14 dny

    沒了情緒(無論好壞),這…何以為人?!這是 機器人吧!不去面對處理情緒;而只想 情緒一來,拋諸腦後,藉以催眠自己:我才是主人?!敝人 悟性不夠,參不透啊!

    • @878hippy
      @878hippy Před 14 dny +1

      被任何事物控制,你就不會是主人,包含情緒。 例如你買了房,看似擁有房,但其實房子是銀行的,不是你的,更別說你還要被迫工作才能繼續持有房子的居住權,本質上你不是房子的主人,而是房奴。內觀情緒起伏而不反應,就很像一位退隱的居士,不想為五斗米折腰,享受恬淡寧靜的生活

    • @user-kd5mi3cp5l
      @user-kd5mi3cp5l Před 9 dny

      情緒是“動物”對於外界,生活上所產生事物“好壞”,一種正常心理反應,並非要你沒有情緒,而是教你要懂得“情緒管理”,可以把壞情緒變成好情緒,讓人❤更加愉悅。

  • @leo723cat
    @leo723cat Před 6 dny

    我思故我在的解釋錯囉

  • @dnmgch
    @dnmgch Před 15 dny

    Depression is not real, depressing do exist

  • @user-qu2jf8mc5b
    @user-qu2jf8mc5b Před 11 dny +1

    死人才沒有情緒

    • @user-kd5mi3cp5l
      @user-kd5mi3cp5l Před 9 dny

      不是要人沒有情緒,是做人要懂得“情緒管理”,把壞情緒變成好情緒,人生才會“健康快樂”喔~😀

  • @user-ur6zx3yz9q
    @user-ur6zx3yz9q Před 15 dny +1

    色蘊是一切相

  • @user-nv9bx8hl2n
    @user-nv9bx8hl2n Před 7 dny +1

    這是一種心理作用,就好像有人說什麼我拿別人的錢?錢在哪?證據咧?這時就要去想,這人是故意要抹黑我,他就是沒人要,心裡嫉妒,沒關係,讓牠去講,誰會那麼笨平白無故拿別人的錢?我像賣逼的嗎?!😒

  • @wenhsienkuo4464
    @wenhsienkuo4464 Před 12 dny +1

    眾所皆知
    佛陀警示佛門將
    魔披袈裟以偽造佛經及偽佛法開示惑亂習佛者!
    以佛教而言
    這些就是佛所指的以偽佛經&偽佛法開示迷惑習佛者
    這類不是偽佛經偽佛法?
    什才是偽佛經偽佛法?

  • @kuanyang7224
    @kuanyang7224 Před 9 dny +1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