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六祖壇經智慧課-付囑品/六祖的最后開示

Sdílet
Vložit
  • čas přidán 15. 07. 2024
  • 歡迎來到愛上聽書,讓沒時間讀書的你,也可以透過聽書來獲得知識與學習,祝大家聽書愉快。
    六祖壇經智慧課第9集-付囑品
    六祖壇經智慧課全系列
    第1集-行由品
    • 讀書-六祖壇經智慧課-行由品/修一顆平常心 ...
    第2集-般若品
    • 讀書-六祖壇經智慧課-般若品/做人要心行合一...
    第3集-疑問品
    • 讀書-六祖壇經智慧課-疑問品/西方極樂世界有...
    第4集-定慧品
    • 讀書-六祖壇經智慧課-定慧品/何為禪心“三無...
    第5集-坐禪品與懺悔品
    • 讀書-六祖壇經智慧課-坐禪品與懺悔品/坐禪的...
    第6集-機緣品
    • 讀書-六祖壇經智慧課-機緣品/什麼是開佛知見...
    第7集-頓漸品
    • 讀書-六祖壇經智慧課-頓漸品/何為真正的“菩...
    第8集-護法品
    • 讀書-六祖壇經智慧課-護法品/坐禪豈能成佛?...
    第9集-付囑品
    • 讀書-六祖壇經智慧課-付囑品/六祖的最后開示...
    書名:六祖壇經智慧課
    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法寶記》,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
    簡介:
    《六祖壇經》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跡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最早六祖惠能大師應邀至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法海將此事記錄題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一卷》。
    《六祖壇經》可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故法海於書名補上「兼授無相戒」。這時《壇經》開始外傳。
    第三部分,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
    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元代僧人宗寶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校讎三種《壇經》異本,而成為宗寶本《壇經》,即後來的明藏本,流行七百多年,故又稱流通本。其中心主張是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以定慧為本」,「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指出「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
    佛性本有思想與《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壇經》認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
    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壇經》同時還論述了什麼是功德,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下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又說:「功德需自性內求,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00:00:00 付囑品1:不立文字的真正含義
    00:12:25 付囑品2:真假動靜偈的真義如何?
    00:24:56 付囑品3:種好因才會結好果
    00:30:57 付囑品4:六祖衣法,傳付給了何人?
    00:40:05 付囑品5:一切外境都是心的顯現
    00:49:20 付囑品6:六祖的最后開示
    #有聲書#聽書#讀書#中文有聲書#天天有聲書#有聲書籍#有聲書評#聽書閣#讀書會#有聲讀物#天天讀書#深夜讀書#有聲文學#有聲小說#天天讀書會#有聲小說#有声书#听书#有声文学#有声读物#读书#阅读#暢銷書#文學#閱讀#畅销书#诺贝尔文学奖#沉默的大多数#聲音書籍#經典作品#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心理創傷#改變過去#人際關係#阿德勒#幸福是什麼#心理學#說書#書評#人生#哲學#活出自我#活在當下#激勵#勵志#幸福#正能量#心態#積極的心態#人生態度#好書推薦#个体心理学#心想事成#人生智慧#吸引力法則#富有的習慣#終身成長#被動收入#因果#正向思考#智者名言#名人語錄

Komentáře • 16

  • @kellypeng4881
    @kellypeng4881 Před 3 měsíci +4

    ❤❤❤

  • @yulkk123
    @yulkk123 Před 3 měsíci +4

    這集講得好

  • @cctmbpw2
    @cctmbpw2 Před 3 měsíci +3

    感思分享!🙏🙏🙏

  • @jinyuchen7692
    @jinyuchen7692 Před 3 měsíci +2

    感恩分享🌹🙏阿弥陀佛🙏🙏🙏

    • @iloveboooook
      @iloveboooook  Před 3 měsíci +1

      感恩你的收聽與支持 阿弥陀佛🙏🙏🙏

  • @user-zn6kc9xk4u
    @user-zn6kc9xk4u Před 3 měsíci +8

    文字是善巧方便不是究竟解脫是類解脫。超越文字悟才是真悟。😊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Před 2 měsíci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華嚴宗有圓滿的教義,以「一真法界」統括四法界,依四法界建立「十玄門」。而這四法界十玄門,乃是根據「六相」的道理而建立,所以六相是形成圓融無礙最主要的根本。因此首先就標示一心真如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更何況這部論又是根據百部大乘經的義理所造。然而百部大乘乃是化身佛所建立,是真實教中的權宜之教。現在這部論是總攝權宜之教而會歸於唯一真實,是要顯示出不離權教的真實教義,引導眾生歸向於圓融果海之極致。雖然在論中並未顯說明圓融的道理,但三乘五性、頓漸修證,都會歸於一心果海之本源,而且圓融具足一切性功德,這都是一心的微妙作用。這些義理在華嚴經的教中都講得很完備了,所以在此就不說了,重點只在引攝歸於性海,所以論中最初所歸依的乃是報身佛,乃至最後斷惑所見的也是報身佛。而且,論中的義理明白的說明了染法和淨法都是同一個真如性,是一心的顯相和作用。由一念而緣起了染淨諸法,這個道理跟華嚴經是全然相同,以法界緣起為宗旨,而生起十二緣起法,這就是如來普光明智。由此可知,若要契入華嚴法界,必然要由這部論為入門。)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Před 2 měsíci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這是在說明「立義分」中的「是心真如」
      。為什麼名「真如」呢?意思就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一法界」也就是指無二的真心,是萬法成因之所依,「界」是「因」的意思。「總相法門體」即是一切聖凡依正因果之總相,皆依此心而為其體。但是這個心體本不生滅,所謂說的「常住真心」。
      既然說「一真」,是根本沒有差別之相,而今會有差別,唯是依妄念而有。反過來說,若無妄念,則湛寂一心,就了無差別境界之相了。雖然萭法有差別,但是法法皆是真如,因此說「一切法從本已來,言思路絕,心行處滅」。因為一切言說、名字、分別,都不可得,所以都說「離」來表示。因為這樣的關係,「染」與「淨」都不能使之變異,所以說「畢竟平等」;「生、住、異、滅」四相所不能遷改,所以「無變異」;不屬有為法,所以「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更無別法,因為不虛妄、不變化,所以名「真如」。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大乘人修止更殊勝)
      這是說明「方便隨緣止」。修止並不是都一直端坐不動,因此指示要隨緣修習,不要中斷。由於觀察久了,功夫漸漸淳熟,心自然就安住在真如三昧,煩惱漸漸調伏,信心增長,就能夠速成不退。這樣的三昧,只要有能信又肯去做的人,就沒有不能得到的,除了不信、障重、我慢的人,不能得入。這些都不是能修行的人,正顯示唯有以信才能得入,所以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就是這個意思。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業識根本熏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死苦故。二者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繫苦故。」
      這是變易生死之苦跟分段生死之苦。
      這是說明:妄心加助熏習無明,導致二種生死之苦。
      第一個是「業識」加助熏習「根本無明」,不能離念,所執取的法相不能遺忘,所以令三乘人受變易生死之苦。
      第二個是由增長「分別事識」加助熏習「見愛無明」,不明了境界的虛假,就分別執取,起惑造業,因此令凡夫受分段較粗相的生死苦。
      「云何熏習起淨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
      這是說明真如內熏無明,發心修行,令成就淨業,這是「本熏」。再以這個清淨因反回熏真如,增長真如的清淨勢力,這是「新熏」。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若有眾生。欲於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維修習。究竟得至無上之道。」
      從這裡以下是說明「正信」或「誹謗」各有甚麼損益,以勸人修行。
      「若有」以下,總顯示三慧的利益,「持」就是「聞慧」,「思」就是「思慧」,「修」就是「修慧」,這三慧是「能入」,而如上所說的一心二門,乃是諸佛所證的甚深境界,這是「所入」,所以必須要修習。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這部論的著作,是因為佛入滅六百年當中,小乘行者不信唯心的道理,心外取法,所以多起諍論,外道又多有邪執,破壞正法,因此論主與起悲心,特地造了這部論。所以在下文說到造論因緣時就說道:「為欲除疑捨邪執故。」因為「疑」與「信」是相反的,現在若信此心,那麼疑就自然除滅。
      這部論是根據《楞伽經》、《思益經》等百部大乘經典所造,說明了唯心唯識的道理,統歸於一心,是性相二宗的綱要。深入的窮究了迷與悟的根源,也指出修行的方法,正所謂是總攝了如來所說深廣的道理,實在是大教之綱宗,禪門之準則啊!)

  • @cctmbpw2
    @cctmbpw2 Před 3 měsíci +2

    没有虚空!万法万物万事不能运行!无自性!一切皆为无有!虚空容万法而不以为然!自性亦復如是!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发挥作用! 🙏🙏🙏

  • @user-lq1ec1fx8o
    @user-lq1ec1fx8o Před 3 měsíci +5

    ❤感恩善知識,老夫聽書記,詮釋者您最為精闢。

  • @user-yq3vm3wq9z
    @user-yq3vm3wq9z Před 3 měsíci +4

    還是有文字較好啦!

  • @user-mk7wi5qr5v
    @user-mk7wi5qr5v Před 2 měsíci +1

    迷時境轉心,悟了心轉境。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能生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