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學習動機低落?在教育這塊我們還能做些什麼?ft. 葉丙成教授|強者我朋友 EP 033|志祺七七 Podcast

Sdílet
Vložit
  • čas přidán 21. 07. 2023
  • 本集廣告與「CATLINK 台灣」合作播出
    🐈 CATLINK S1 PRO,萬元安心首選的智慧貓砂機:
    r.zecz.ec/CZnc
    🐈 ​全球超過 20 萬名貓奴使用好評推薦,台灣累計銷售第一!
    在你可能疏忽的每個時刻,細心呵護愛貓的健康
    🐈 限時超早鳥優惠只在嘖嘖平台!
    全方案再享六期零利率,每月只要 1,667 元,讓你輕鬆入手
    本集節目內容由志祺七七團隊製作,不代表「CATLINK 台灣」立場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這集【強者我朋友】來聊聊的是⋯⋯
    台大電機系 葉丙成 教授!
    這集你會聽到⋯⋯
    → 為什麼會成為體制外教育的創辦人?
    → 學生對未來很迷茫,該怎麼辦?
    → 現在的學校教育有哪些問題?
    → 觀察到新課綱的推動其實還有些問題?
    → 在體制內,葉老師怎麼設計課程讓學生有學習動機?
    → 未來的教育趨勢,可能會是什麼樣子?
    → 葉丙成教授對於改革的想法
    追蹤追起來!
    ✨ 葉丙成老師主持的 CZcams 頻道:知識迷航 SAT. KNOWLEDGE SHOW / @satknowledgeshow
    ✨ Podcast:疑難雜症小賣所|葉丙成open.firstory.me/user/clhkcbd...
    ✨ FB:知識迷航 SAT. KNOWLEDGE SHOW / sat.knowledgeshow
    ______________
    🌍 探索世界・現在就訂閱志祺七七吧 🌍
     ̄ ̄ ̄ ̄ ̄ ̄ ̄ ̄ ̄ ̄ ̄ ̄ ̄ ̄ ̄ ̄ ̄ ̄ ̄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
    你現在收聽的是志祺七七 Podcast!
    在這裡,你將會聽到⋯⋯
    各種人們熱切關注的新聞、時事議題、社會文化、心理健康、人際關係、科學與科技、政治與法律、兩岸與國際關係等等,多樣化的主題與觀點 !
    如果你想要跟上社會時事的資訊、增加多面向的趣味知識觀點,
    那就趕快訂閱我們的頻道吧!
    也歡迎到 Apple Podcast 給我們回饋
    志祺會不定期挑選「五星留言」回覆喔!✨
    __
    更新時間:
    📅 週一~週五 :07:00 PM  
    📅 週六~週日 :不定期更新「特別企劃」!
    🎧 Apple Podcast:apple.co/3sQ7jyH
    🎧 Spotify:spoti.fi/3Nu4jzH
    🎧 KKBOX:bit.ly/3sSRJlL
    🎧 CZcams:bit.ly/3PAd6Ca
    ___________________
    🌍 探索世界・現在就訂閱志祺七七吧 🌍
     ̄ ̄ ̄ ̄ ̄ ̄ ̄ ̄ ̄ ̄ ̄ ̄ ̄ ̄ ̄ ̄ ̄ ̄ ̄
    本集 Podcast 剪輯
    👉 Onion
    本集 Podcast 企劃:
    👉 羊羊、志祺、宇軒
     ̄ ̄
    如果你想與志祺七七合作,歡迎寫信到:hi77@simpleinfo.cc 與我們聯繫

Komentáře • 685

  • @minctae.8574

    我是現役高二升高三生,明年學測,可悲的是我耳機聽著葉教授對於教育制度的理想跟實踐,實際眼睛在看的是學測的地科講義,這才是台灣現行教育體制最大的問題。我身邊的師長、國高中同學都能理解108課綱的目的跟精神,但有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嗎?沒有。現在所推崇的興趣探索課程,礙於每個學校分配的資源不一,光語言類課程,前段學校能開出五個以上,後段頂多三個到兩個,而那些學校分類的依據就是會考成績。就算你很幸運,有足夠的學習程度上前段學校,現行的教師依舊是符合舊課綱的教出適合考試的學生,誰真的受過有關設計課程的專業訓練?最後還不是得去自己掰出一份很像是被設計課程教出來的學生會做出的學習歷程,結果都是學生自己要來,所以跟我同年紀的學生才會有那麼大的反彈,要有應付學科的能力、要會做學習歷程(3+1),為了讓自己的學習歷程豐富,暑假寒假要抽空時間去參加營隊,還要考語言證照,最好笑的是,花了一堆時間做出了一份精美的學習歷程,學測成績爆掉,你也只能去考依照成績分發的分科,講難聽點,108課綱只不過就是在無法捨棄的成績體制上,增加給學生的負擔,根本是完全失敗,更別說被現行教育體制葬送的,我們的未來最後也只不過是數據之一,好啦講那麼多,高官還是高官,我要回去複習學測了。

  • @justintay600

    教育已經淪為供養教職的一個體系而已,不是你想學什麼,而是老師想教什麼,這充其量只是為了提供老師工作而已

  • @user-dl8we1sw9p

    我是今年剛畢業的高中生,我高一嘗試過興趣路線,但在同樣的時間下我成績都墊底,漸漸的熱情被消磨,在正常體系下根本吃力不討好,那些特殊選材的機會都是給資優班的,那些人都提早唸完一個階段純興趣根本跟不上。

  • @shiuyu4986

    之前柯p說 學校要教企業需要的東西,而不是老師會的東西,聽了很有感,很多教授根本食古不化甚至故意出困難題目刁難同學,結果背一背考完就忘了,出社會後又是另一回事了,那高中大學背了一堆用不到的知識做什麼😂

  • @mrbeartw
    @mrbeartw  +86

    葉教授講到自己因為心虛,於是留職停薪出來創業,讓我想到自己大學時,有位副教授就是因為實務經驗才進大學任教,在任教期間他依然一直進行建教合作案,但他的博士論文一直被系上純理論的教授退回,然後一直升不上教授,因為他被嫌棄不夠理論不夠學術,這整個過程中我感覺那些純理論的老師內心多少是鄙視實務出身的老師的,但奇妙的是我們是科技大學,雖然我也承認我的老師在寫論文方面的確是弱項,但他就是以實務專長進來教書,最後在升遷上又要他比照純理論的方式來走,這件事真的怪怪的⋯⋯

  • @user-hp3pg1nu9g

    作為108課綱第一屆,教授講的話全部都到心坎裡,真的要我們對學習有熱誠在這個時代不斷的考試有點反其道而行了

  • @sodawu3664

    台灣貧富差距很大。探索與好奇真的是有錢人的權利。不是每個人的父母都跟唐鳳父母一樣。

  • @wj3ru_
    @wj3ru_  +79

    今天有幸看到志奇的團隊採訪葉丙成教授,實在是令人感到興奮,第一次看到教授的影片時其實就已經深深地被他給吸引了,不管是教學的方式還是感人的故事,再加上有條不紊的口才都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看到其實台灣還是有希望的!

  • @user-wj4mm2ov2h

    81年生,當時的教育真的是你所有科目都要高分,分數到幾分讀哪所學校,完全不會去探索為什麼要讀這間讀那間,下課後去上補習班,說實在,我當時升學的知識跟程度都是補習班衝出來的,我那時真的很懷疑,那我乾脆去上補習班就好了,我還去學校幹嘛?然後哪個科目含金量高,家長就會一窩蜂把小孩往那裡送,有的還直接幫小孩填志願哩,結果他們沒想到的是,這些小孩出社會後,早就風水輪流轉,此時早已不是當時熱門科目的天下,結果一堆學生一出社會頓時不知道要幹嘛?導致一堆不是往公務員堆裡擠,就是讀A出來做B做C

  • @tearagnes

    教育失敗,不是教育的問題而已,而是整個社會人心的問題。人心愛比較,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公認的標準來評定優勝劣敗;社會資源有限,因此必須透過競爭來決定誰有資格取得資源。試問:不用標準答案的考試,大家會心服口服嗎?一份工作不用競爭不用看學歷就有,那麼這份工作必定是取代性高的,大家安於此嗎?所以,別怪考試扼殺天賦,除非活在世上不用消耗任何資源,否則既然攸關競爭,就是毫無人性的

  • @AngeLo23345

    我個人認為現在人生學習階段如下:

  • @jkp90547
    @jkp90547  +358

    身為八年級生聽了很有感啊⋯從國中就開始會用網路查很多資訊,高中就一直想離開台灣去外國讀書,但家裡沒那麼多錢,我一直以來非常喜歡作文,國高中喜歡到收錢幫其他同學寫或是換取早餐😂我一節課又可以幫兩個同學完成,腦袋的東西超級多根本寫不完,隨便一個轉彎就可以把各種主題融入進去,但是最終教育體制不是只看一項,學校也不認為你一個項目好就是好,反而要我其他科目也要讀好才是重要,以至於我一直以來都讀不好,考大學時,想要的科系確實也沒有本事進去,只怪自己不夠聰明,沒辦法找方法去應付其他科目讓自己進到夢寐以求的科系,只能說父母親也沒有錯,亞洲即是如此,他們過往教育體制就是如此,讀不好就是讀不好,永遠沒有任何鼓勵,只覺得為何別人都可以而你不行?你有認真嗎?

  • @user-yb4yp4nb2m

    身為新課綱的第二批白老鼠,我必須承認108課綱確實有一些好處,像是做簡報的能力、表達能力、做選擇的能力等,我們探索的機會變多了,但探索的時間卻沒有增加,我最終挑戰就是學即使不走個伸,繁心、分發看的還是成績,我大部分時間依舊在看書,即使寒暑假我也依舊要做學習歷程,我根本沒有時間、精力去探索自己。

  • @SHINKAPAEX

    聽到寫小說就真的有感…

  • @seasonwang5173

    很感謝台灣有葉丙成這樣熱情的教授努力在教育上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然而台灣的教育仍然以考試為導向,有些學生為了獲得優秀的成績,可能因此沒有時間探索更多的人生方向,而說真的,判斷一個人的能力真的不是只有考試。

  • @tsaimohan

    葉教授講得很好,為師者應當是學生的引路人、人生的導師,如果只是給一些標準答案,在家看看影片學得會更快。

  • @gary759521

    我滿幸運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興趣,所以我自己從高職 到科技大學都是讀興趣的科系,一直到現在出社會好幾年,也有份不錯的薪水,我發現很多人在現在的體制下只能把學歷當成他人生最高成就,結果出社會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也無法承受任何壓力.

  • @syuan5816

    身為第一屆三天新進教師研習的一員很感動看到這次訪談,六年前剛考上正式老師時的確滿腔熱血想給學生不同於自己小時候的教育,備課加上自我探索與理解也花了三年(一屆導師),但是過程中很迷茫,想讓學生主動,缺拿捏不好分寸而失去原則,甚至是以失敗告終。又花了三年(第二屆導師)的時間去確認什麼樣的模式與風格適合自己,但是對於能不能讓學生上所謂的好大學仍然是我很兩難的課題。希望下一個三年開始可以給學生更多面對未來未知的世界,讓他們能「自私的」選擇自己所有興趣與喜愛的事物

  • @kabilapxi

    其實台灣的就業大環境也有問題

  • @lucky406332006

    長越大對於教育方式真的越有感觸,不管是學校教育或是家庭教育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