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根本煩惱:貪心所 | 圓通寺 道源法師 禪修開示 第二十三堂 20230803

Sdílet
Vložit
  • čas přidán 22. 08. 2024
  • 背景音樂取自:自得琴社《初見》
    #buddha #佛教 #參禪 #圓通寺 #觀呼吸 #禪修 #道源法師 #開示 #開悟 #根本煩惱 #貪心所 #禪定
    Inatagram: / yuentungmonasteryhk
    Facebook: www.facebook.c....

Komentáře • 10

  • @johenry5420
    @johenry5420 Před 3 měsíci +2

    感謝

  • @laulaura9369
    @laulaura9369 Před 3 měsíci +1

    🙏🙏🙏

  • @KelvinLamShares
    @KelvinLamShares Před 3 měsíci +1

    Thank you!

  • @mettafan
    @mettafan Před měsícem

    🙏🏼🙏🏼🙏🏼

  • @siejinchan3570
    @siejinchan3570 Před 3 měsíci +2

    多謝法師🙏🙏🙏

  • @kitlaukid1
    @kitlaukid1 Před 3 měsíci +2

    多謝法師🙏🏻

  • @chloeatdunelm
    @chloeatdunelm Před 3 měsíci +2

    🙏🙏感恩师父上载

  • @samsungphone6830
    @samsungphone6830 Před 3 měsíci +2

    Good morning Masters 道源法師 🙋‍♂️🙋‍♂️✌✌👍👍👏👏🙏🙏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Před 3 měsíci +1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若有眾生。欲於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維修習。究竟得至無上之道。」
      從這裡以下是說明「正信」或「誹謗」各有甚麼損益,以勸人修行。
      「若有」以下,總顯示三慧的利益,「持」就是「聞慧」,「思」就是「思慧」,「修」就是「修慧」,這三慧是「能入」,而如上所說的一心二門,乃是諸佛所證的甚深境界,這是「所入」,所以必須要修習。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此人定紹佛種。必為諸佛之所授記。假使有人能化三干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正念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為喻。復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歎其功德亦不能盡。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此人功德亦復如是無有邊際。」
      因為這部論所說明的一心真如,乃是成佛的根本,若是能信受這個道理而不退怯的話,這樣的人必然一定會紹繼佛種。
      因為十善還是有漏,而這個法只要一念信心,就成就了佛種,所以難以比喻。
      這是聞、思、修的利益,意思是說依循這部論而修,因為稱性的緣故,雖然只有一日夜,也已經是功德無邊。由於無盡的關係,所以要讚說也不能盡,因此總結讚嘆說其功德也不能盡。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華嚴宗有圓滿的教義,以「一真法界」統括四法界,依四法界建立「十玄門」。而這四法界十玄門,乃是根據「六相」的道理而建立,所以六相是形成圓融無礙最主要的根本。因此首先就標示一心真如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更何況這部論又是根據百部大乘經的義理所造。然而百部大乘乃是化身佛所建立,是真實教中的權宜之教。現在這部論是總攝權宜之教而會歸於唯一真實,是要顯示出不離權教的真實教義,引導眾生歸向於圓融果海之極致。雖然在論中並未顯說明圓融的道理,但三乘五性、頓漸修證,都會歸於一心果海之本源,而且圓融具足一切性功德,這都是一心的微妙作用。這些義理在華嚴經的教中都講得很完備了,所以在此就不說了,重點只在引攝歸於性海,所以論中最初所歸依的乃是報身佛,乃至最後斷惑所見的也是報身佛。而且,論中的義理明白的說明了染法和淨法都是同一個真如性,是一心的顯相和作用。由一念而緣起了染淨諸法,這個道理跟華嚴經是全然相同,以法界緣起為宗旨,而生起十二緣起法,這就是如來普光明智。由此可知,若要契入華嚴法界,必然要由這部論為入門。)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這是在說明「立義分」中的「是心真如」
      。為什麼名「真如」呢?意思就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一法界」也就是指無二的真心,是萬法成因之所依,「界」是「因」的意思。「總相法門體」即是一切聖凡依正因果之總相,皆依此心而為其體。但是這個心體本不生滅,所謂說的「常住真心」。
      既然說「一真」,是根本沒有差別之相,而今會有差別,唯是依妄念而有。反過來說,若無妄念,則湛寂一心,就了無差別境界之相了。雖然萭法有差別,但是法法皆是真如,因此說「一切法從本已來,言思路絕,心行處滅」。因為一切言說、名字、分別,都不可得,所以都說「離」來表示。因為這樣的關係,「染」與「淨」都不能使之變異,所以說「畢竟平等」;「生、住、異、滅」四相所不能遷改,所以「無變異」;不屬有為法,所以「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更無別法,因為不虛妄、不變化,所以名「真如」。

  • @nlpplam
    @nlpplam Před 3 měsíci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