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生不惜】永續養菇-米大菇食 農試所 農業廢棄物

Sdílet
Vložit
  • čas přidán 25. 04. 2021
  • 一連兩天「菇生不息」專題報導,我們看到將廢棄菇包利用在循環農業的方式,但大多是用在其他地方,而非菇本身,農試所將種完菇的廢菇包再用來種菇,讓原本因為養菇產生非常多廢棄物的菇產業,完全零浪費,而且目前的循環技術已經可以做到三度再利用。
    明明是可用的資源,又是自家生產的農業廢棄物,但放在家門口卻不能用,讓菇農笑不出來。
    米大菇食員工 許志安:「丟掉的東西真的就是浪費掉。」
    因為台灣菇類產業,是分段式製作流程,八成菇農都是跟製包業者買太空包,但每次種完,大量的菇包就要丟掉,這讓米大菇食決心要善用這些原料。
    米大菇食創辦人 鄭任凱:我們只是想要去表達,還有一種新的方法去種菇,我們不會因為我們想要種菇,去生產新的材料來種菇。
    記者 吳志怡:「一般菇類的太空包,一包要價十塊錢,裡面裝的都是全新的木屑,但這間農場的大樹包,完全不使用任何木屑就能種菇。」
    米大菇食員工 許志安:「替代介質是用稻草,因為早期稻草大部分就焚燒,讓廢棄物再利用,所以大樹包裡面,它裡面的稻草量非常的高,還加了咖啡渣,含水量高拿來種蠔菇。」
    回收廢料種出來的蠔菇,一朵朵新鮮肥美,採收完的廢菇渣,又可以再用來養菇。
    記者 吳志怡:「洋菇通常是在大片的菇床上種植,而且需要大量的堆肥,但我們看到這裡的洋菇,是一包包的太空包,而且裡面的堆肥很環保,用的還是蠔菇種完後的廢渣來取代。」
    米大菇食 許志安:「(洋菇)底部的介質就是我們用蠔菇廢包去弄,不像外面還要再堆(肥),我們省下三個月的(堆肥)時間。」
    不用木屑又免堆肥種洋菇,全球獨創,其他菇種還在嘗試階段,但產量已經超越坊間的太空包。
    米大菇食 許志安:「你目前看到這個(猴頭菇),是採到第三次,架上甚至有第四次的,我們的目標是一個太空包我們要採到六次。」
    到這裡,回收菇包已經利用了二次,營養價值看似降低,但還有三度利用,農試所成功種植草莓苗。
    農試所農場組助理研究員李裕娟:香菇廢包回收再加也是回收的稻殼,草莓它的根系是鬚根,需要透氣的環境,它不要湛水的環境去生產,所以加稻殼之後,會增加它的透氣性,全部都是回收的資材,相對於泥炭土,可以至少節省66%左右的生產成本。
    台灣種草莓用的都是進口泥炭土,現在由香菇廢包完全取代,不需要泥炭土,就能種出草莓。
    牧草的清香撲鼻而來,但狼尾草纖維多,牛不吃,做成太空包,成了木屑的最佳替代原料。
    農試所菇類研究室主持人 石信德:「我們是百分之百取代木屑,因為狼尾草2號它的特性是生長得非常得快,大概ㄧ個月就可以長到兩公尺那麼高。」
    打碎的狼尾草,裝袋做成太空包,長出的杏鮑菇品質更好產量提升,採完菇的廢包乾燥後造粒,成為乳牛飼料。
    廢菇包養菇又能養牛,一個菇包反覆利用,因為即便是剩餘物質,都還有很豐富的營養。
    農試所植病組助理研究員 李瑋崧:「栽培完一次杏鮑菇之後,它的介質所剩餘的含水量還高達50%左右,在剩餘的養分來說,我們利用它來做堆肥,它都可以很快速地就升溫起來,代表它內部所含的養份都還非常的充足。」
    菇包再利用技術門檻已經跨越,但跨足了牧草 堆肥飼料廠 畜牧業者,看似零成本的農業廢棄物,少了整合,單靠菇農,要取得農業剩餘資材的成本可能比木屑還要高。
    農試所菇類研究室主持人 石信德:草必須要有人集運及烘乾,相對的廢菇包部分,也是需要有人集運烘乾,所以我們目前也在推動這樣的工作,這整個產業鏈的串接過程中,怎樣讓它的成本可以降低。
    菇是真菌,在自然界中原本就是擔任分解者的角色,讓植物回歸塵土,有了農業廢棄物的加值利用,自然界的生態循環才更永續。
    採訪撰稿 吳志怡
    攝影剪輯 萬家宏
    #太空包 #蠔菇 #廢菇渣 #循環農業 #菇包 #廢菇包 #鄭任凱 #稻草種菇 #咖啡渣種菇 #零廢棄 #循環農業 # 狼尾草 #集運

Komentáře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