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養德禪寺唱頌 高清

Sdílet
Vložit
  • čas přidán 20. 11. 2015
  • 法寶影音網站恭製

Komentáře • 59

  • @user-ph4vw5qk7s
    @user-ph4vw5qk7s Před 8 dny +1

    淨源閣家平安世世走向菩薩道路上流傳至今行叁仟世界裡南無佛心裏🎉❤

  • @waiwong8282
    @waiwong8282 Před 2 lety +16

    南無阿彌陀佛。🙏🙇🙇‍♀️📿🌷🌹🎋🍎🍊🕊️感恩法師。請佛住世。大德法體安康。老实持戒。一心念佛。愿共求生西方极乐淨土。离苦得樂。永脫輪迴。回度有情。正法久住。請佛住世。十方刹土护法龍天尽虚空遍法界。感恩。阿彌陀佛。🙏🍑

  • @kwjan1615
    @kwjan1615 Před 9 měsíci +6

    南無觀世音菩薩, 孝順父母, 禮敬師長, 持五戒十善. 布施固定10%財富
    善哉善哉善哉 🙏感謝分享. Diamond Sutra is great. 金剛經是一部很棒的佛經. 祝各位福慧增長

  • @geokpersoh2560
    @geokpersoh2560 Před 3 lety +7

    亲爱的同修们, 早安,,非常感恩, 🙏🙏🙏👍👍👍

  • @user-pr6do7vy6x
    @user-pr6do7vy6x Před 2 lety +4

    隨喜累世所有大乘經文 .佛名.咒語. 超度與法會.助念.捐棺.造佛寺.
    隨喜累世.製作佛樂.佛經.造佛塔 掛經幡.所有共修 .法佈施. 財佈施.
    隨喜一切受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十善戒.隨喜累世.十法界所有功德. 一切功德皆隨喜 .
    我與父母.祖先.冤親債主.有緣眾生.牌位一切及六道受苦眾生.
    隨喜諸佛菩薩成就十波羅蜜圓滿的功德,成就佛果位之功德 .
    隨喜所有高僧大德.累世修行與懺悔.佈施行善諸功德,
    隨喜六道眾生每天所做的善業功德. 所有功德皆隨喜
    🙏南無阿彌陀佛ན་མོ།འོད་དཔག་མེད།
    🙏唵 嘛呢唄美 吽 ཨོཾ་ཨཱ་ཧཱུཾ། ཨོཾ་ཨཱ་ཧཱུཾ། ཨོཾ་ཨཱ་ཧཱུཾ།
    🙏南無阿彌陀佛ན་མོ།འོད་དཔག་མེད།
    🙏智慧大樂ཡེ་ཤེས་ཆེན་པོ་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Před 11 měsíci +1

      達摩祖師所說的”心”就是=佛經所說的:心、識、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薩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阿賴耶、異熟、菴摩羅、無垢識、如、真如、實際、本際、涅盤、有分識、窮生死蘊、如來藏、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如來、我、真我、阿陀那、種子識、淨無漏界、法身、法性……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藏識,即大乘起信論所說如來藏心也,不可因有多名,便謂為多心也。如人有三名,不可謂三名為三個人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經典,衪講的不只是萬法皆空而已,重要的是在講我們本來的面目,真心如來藏。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不能見如來」是講,要見我們的自性如來藏,就要離色聲香味觸法才能見,也就是要離,見聞覺知心才能證得,禪宗所說的,離心、意、識,參。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前三句是講一切法空相,第四句「應作如是觀」也是講我們的自性如來藏,不然就成了斷滅空。
      「應作如是觀」 就是第二般若時 轉入第三方廣唯識時的內涵。
      (很多人都解釋錯誤)
      所以達摩祖師以唯識系的《入愣伽經》作為開悟的標地,表示離佛陀越近,法越濃純。
      《入楞伽經》卷九云:
      世諦一切有,
      第一義諦無,
      而實體無相,
      是第一義諦。
      見於虛妄法,
      是故說世諦,
      因於言語生,
      無如是實體。
      略釋:「佛法中之世俗諦,是說三界一切法有生住異滅等種種三界有的法相,第一義諦則非三界有的法相,祂是無相的法界本體,此真實而無相的涅槃實體即是第一義諦。世間人唯見三界有的種種虛妄法相的存在,因此為他們開示演說佛法中的世俗諦,世俗諦也就是因為此文字語言的施設而有,無有像是第一義諦之涅槃本際一樣的實體自性存在。」佛弟子解釋佛法,不能像斷滅者那樣妄說,將「第一義諦無」斷句取義解釋為無有第一義諦的意思,因為這樣解釋的話,則接下來的「而實體無相,是第一義諦」就會說不通;並且以下一句「無如是實體」的世俗諦義開示來相比對,即能顯見應有「有如是實體,是第一義諦」的意義蘊含其中。所以,此段經文也沒有像斷滅者們妄說的「無有法界實相實體」之意涵。
      大乘起信論云
      二者聞修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本來自空。離一切相。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這是破:認為真如涅槃是斷滅空:「認為緣起性空是究竟」。因為有些人不明了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假名,並不是真實,卻認為是實有,所以才說畢竟體空,以破他們的執著。聽的人不知這是破著的語言,就執著語言妄計真如涅槃是斷滅空。如何對治呢?說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因為具足無量性功德的關係。
      (第六意識是斷滅空)
      學佛就是要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心,而這個如來藏心是要離見、聞、覺、知,才能證得;是故禪宗祖師教人參禪曰:離心、意、識,參;也就是《楞嚴經》二十五種圓通法門所修。
      阿難!汝性沉淪, 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 ,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佛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馬鳴菩薩以止觀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的方法如下:
      《大乘起信論》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的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脫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直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就是永嘉禪師所謂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楞伽經》卷一
      「……時楞伽王尋即開悟,離諸雜染,證唯自心住無分別;往昔所種善根力故,於一切法得如實見,不隨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觀察,永離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為修行師,現種種身,善達方便,巧知諸地,上增進相,常樂遠離,心、意、意識,斷三相續見,離外道執著,内自覺悟,入如來藏趣於佛地。聞虛空中及宮殿內咸出聲音:「善哉大王!如汝所學,諸修行者應如是學,應如是見,一切如來應如是見,一切諸法若異見者則是斷見;汝應永離,心、意、意識,應勤觀察一切諸法,應修内行莫著諸見,莫墮二乘及諸外道,所修句義所見境界,及所應得諸三昧法;汝不應樂戲論談笑,汝不應起圍陀諸見,亦不應著王位自在,亦不應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實修行者行,能摧他論能破惡見,能捨一切我見執著,能以妙慧轉所依識,能修菩薩大乘之道,能入如來自證之地,汝應如是勤加修學,令所得法轉更清淨,善修三昧三摩缽底,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為勝樂,如凡修者之所分別,外道執我,見有我相,及實求那而生取著,二乘見有無明緣行,於性空中亂想分別。楞伽王!此大乘行破無明翳,滅識波浪,不墮外道諸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執著於我作諸異論,不能演說離執著見識性二義。善哉!楞伽王!汝先見佛,思維此義,如是思維乃是見佛。」

  • @BushiBushi-un5yh
    @BushiBushi-un5yh Před 3 lety +6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 @user-zl7li9yi6i
    @user-zl7li9yi6i Před 2 lety +2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天元太保阿彌陀佛🙇🙇🙇

  • @sarettayap5727
    @sarettayap5727 Před 2 lety +6

    南無阿彌陀佛🙇‍♀️🙏🏻🙇‍♀️

  • @bobchang3001
    @bobchang3001 Před rokem +3

    南無阿彌陀佛🙏🙏🙏

  • @user-qw5gf5ed4v
    @user-qw5gf5ed4v Před 2 lety +5

    🙏🙏阿彌陀佛

  • @user-lg9ge6rk5g
    @user-lg9ge6rk5g Před 2 lety +4

    阿彌陀佛
    🙏🙏🙏

  • @andychoutw
    @andychoutw Před rokem +2

    南無阿彌陀佛

  • @user-tc8vj2rz5k
    @user-tc8vj2rz5k Před 2 lety +6

    感恩分享阿彌陀佛,祝福

  • @user-fk7qi6ql7c
    @user-fk7qi6ql7c Před 7 měsíci +1

    感恩❤阿彌陀佛

  • @nee4049
    @nee4049 Před rokem +2

    法师早安感恩🙏🙏🙏

  • @mo11128
    @mo11128 Před 9 měsíci +1

    金剛般若波羅蜜。😊❤🎉

  • @user-zz5eb7ke4x
    @user-zz5eb7ke4x Před 2 lety +5

    阿彌陀佛。佛法真好。感恩。

  • @user-ug5bc5wl7r
    @user-ug5bc5wl7r Před 4 lety +19

    一股清流注入心田。心情一下變得好輕爽。謝謝您。

  • @user-cr1fz1zr2u
    @user-cr1fz1zr2u Před 3 lety +14

    阿彌陀佛,感恩分享❤

  • @yeohyeoh5227
    @yeohyeoh5227 Před 2 lety +3

    🙏🙏🙏

  • @jiamingzhang2243
    @jiamingzhang2243 Před 2 lety +1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mokhtars2544
    @mokhtars2544 Před 8 měsíci

    南无阿弥陀佛🙏🙏🙏

  • @ching-luehchang8256
    @ching-luehchang8256 Před 4 lety +5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user-zd2ki1ei2k
    @user-zd2ki1ei2k Před 4 lety +2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感恩,本師釋迦牟尼佛
    和蠱降達人,硬碰硬
    對打Pk,硬是勝過一
    籌,
    感恩,師父,

  • @user-vs3qu9fd8x
    @user-vs3qu9fd8x Před 2 lety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syhuuui9649
    @syhuuui9649 Před 4 lety +6

    阿彌陀佛🙏🏻

  • @Aaaaaashuanghorlee
    @Aaaaaashuanghorlee Před 4 lety +7

    南無阿彌陀佛🙏

  • @Nnbbbbbb16
    @Nnbbbbbb16 Před rokem

    隨喜

  • @nee4049
    @nee4049 Před rokem +2

    金剛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glasses0302
    @glasses0302 Před 2 lety +1

    無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但有名字,
    無智慧彼岸到,智慧彼岸到但有名字。

  • @user-gf7fq3ns4d
    @user-gf7fq3ns4d Před rokem

    阿們

  • @namoamitabha77323
    @namoamitabha77323 Před rokem +1

    🙏🥺〈《南無恭敬本師寶藏如來○南無恭敬本師大悲寶藏菩薩》〉🙏🥺
    🙏🥺《南無開寶藏經菩薩摩訶薩》🥺🙏
    🙏🥺《南摩開寶藏經菩薩摩訶薩》🥺🙏
    🙏🥺《衲摩開寶藏經菩薩摩訶薩》🥺🙏
    🙏🥺〈《南無恭敬本師千光眼捻索廣光大領域靈感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慦苦慦難觀世音自在佛菩薩》〉🥺🙏
    🙏🥺《〈南無恭敬本師釋迦牟尼文佛〉》🥺🙏
    🙏🥺🥹《南無恭敬本師大德智無垢文殊師利妙吉祥妙德藏歡喜藏摩尼寶積龍種上尊王尊身佛菩薩》🥹🥺🙏
    🙏🏼謙卑的人必承受地土。
    以豐盛的平安為喜樂。《詩篇》🙏🏼✍️🙏🏼🫶👍💪👂👀🦶🦵🙏🏼
    🙏🥺《南無恭敬本師釋迦牟尼文佛》🥺🙏
    《慈愛經》
    如是修習之賢善 以此親證寂清涼
    常養勤快與真誠 正直言語意和婉
    待人和藹不驕慢 知足易養俗物少
    儉樸六根悉平靜 謹慎謙虛不俗攀
    慎勿違反纖細罪 以免將來智者訶
    應常散發慈愛心 唯願眾生得福安
    普願一切諸眾生 心常喜悅住安樂
    凡有生命強或弱 高壯中等矮粗細
    可見或是不可見 居於鄰近或遠方
    已生或是將生者 一切眾生常安樂
    願彼恆於一切處 不鄙視亦不欺瞞
    假使憤怒怨恨時 心亦不念彼得苦
    尤如母親以生命 護衛自己獨生子
    願能如此於眾生 施放無限慈愛心
    慈愛遍及全世界 上下地平四維處
    遍滿十方無障礙 無有敵意或仇恨
    無論行住或坐臥 若是心中覺醒時
    應常培育此正念 此乃最高之德行
    心中不落於邪見 具足戒德與慧觀
    去除欲樂及貪念 必定不再生於胎
    《慈愛經》
    學習菩薩 願無畏艱難 總行願能慈悲地對待眾生。
    🙏👂🦷👀🤶🎅🧑‍🎄🐯🐶🐒🐐🐑🐣🐤🐓🐔🦋🦋《南無恭敬本師大德智無垢文殊師利妙吉祥妙德藏歡喜藏摩尼寶積龍種上尊王尊身佛菩薩》🥺🙏💜💙💚🤎🖤🤍❤🧡💛🙏🦋💮🌸💐🏵🌿🌵🪴🌲🌺🦐🐬🐬🐳🦩🐥🐦🐨🐻🐹🐷🦄🐱🐈🐈‍⬛🦁🐕‍🦺🐵❤️‍🔥🍑🍐🍉🍈🍇🍎🥭🍍🍌🎂🍪🍰🧁🍭🍬🍨🍡🥮🍥🍢🍠🍜🧊🧊🥬🥦🥕🍄🫑🍅🥑🍏🥝🌽😢😿😾🙀😽😺😸😹😻😼🙏
    《南無本師大日清淨法身毘廬遮那佛》
    《南無本師圓滿報身廬舍那佛》
    《南無本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文佛》
    《南無本師藥師琉璃光明王如來》
    《南無本師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千光王靜住如來》
    《南無本師心王如來》
    《南無本師電光如來》
    《南無本師龍自在王如來》
    《南無本師一切花香王如來》
    《南無恭敬本師千光眼捻索大悲觀世音自在佛菩薩》
    《南無恭敬本師大德智無垢文殊師利妙吉祥妙德藏歡喜藏摩尼寶積龍種上尊王尊身佛菩薩》
    《南無本師大圓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本師大悲藥王菩薩》
    《南無本師大悲藥上菩薩》
    《南無本師大悲寶藏菩薩》
    《南無本師彌勒菩薩》
    《南無本師大悲華嚴菩薩》
    《南無本師大悲莊嚴王菩薩》
    《南無本師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歡喜莊嚴珠王佛》
    《南無本師寶髻如來》
    《南無本師無量莊嚴王佛》,。
    《南無本師阿閦如來》
    《南無本師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南無恭敬本師大德智無垢文殊師利妙吉祥妙德藏歡喜藏摩尼寶積龍種上尊王尊身佛菩薩🙏》
    🙏🏼《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陀羅尼○🙏🏼○唵○阿○惹○叭○讚○衲(那)○德○》🙏🏼
    《🙏南無本師千光眼捻索廣光大領域靈感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觀世音自在佛菩薩🙏》
    《🙏南無本師德大勢至菩薩🙏》
    《🙏南無本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恭敬本師釋迦牟尼文佛🙏》
    🙏🙏🙏🙏🙏🙏🙏🙏🙏🙏🙏🙏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Před 11 měsíci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經典,衪講的不只是萬法皆空而已,重要的是在講我們本來的面目,真心如來藏。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不能見如來」是講,要見我們的自性如來藏,就要離色聲香味觸法才能見,也就是要離,見聞覺知心才能證得,禪宗所說的,離心、意、識,參。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前三句是講一切法空相,第四句「應作如是觀」也是講我們的自性如來藏,不然就成了斷滅空。
      「應作如是觀」 就是第二般若時 轉入第三方廣唯識時的內涵。
      (很多人都解釋錯誤)
      所以達摩祖師以唯識系的《入愣伽經》作為開悟的標地,表示離佛陀越近,法越濃純。
      《入楞伽經》卷九云:
      世諦一切有,
      第一義諦無,
      而實體無相,
      是第一義諦。
      見於虛妄法,
      是故說世諦,
      因於言語生,
      無如是實體。
      略釋:「佛法中之世俗諦,是說三界一切法有生住異滅等種種三界有的法相,第一義諦則非三界有的法相,祂是無相的法界本體,此真實而無相的涅槃實體即是第一義諦。世間人唯見三界有的種種虛妄法相的存在,因此為他們開示演說佛法中的世俗諦,世俗諦也就是因為此文字語言的施設而有,無有像是第一義諦之涅槃本際一樣的實體自性存在。」佛弟子解釋佛法,不能像斷滅者那樣妄說,將「第一義諦無」斷句取義解釋為無有第一義諦的意思,因為這樣解釋的話,則接下來的「而實體無相,是第一義諦」就會說不通;並且以下一句「無如是實體」的世俗諦義開示來相比對,即能顯見應有「有如是實體,是第一義諦」的意義蘊含其中。所以,此段經文也沒有像斷滅者們妄說的「無有法界實相實體」之意涵。
      大乘起信論云
      二者聞修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本來自空。離一切相。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這是破:認為真如涅槃是斷滅空:「認為緣起性空是究竟」。因為有些人不明了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假名,並不是真實,卻認為是實有,所以才說畢竟體空,以破他們的執著。聽的人不知這是破著的語言,就執著語言妄計真如涅槃是斷滅空。如何對治呢?說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因為具足無量性功德的關係。
      (第六意識是斷滅空)
      學佛就是要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心,而這個如來藏心是要離見、聞、覺、知,才能證得;是故禪宗祖師教人參禪曰:離心、意、識,參;也就是《楞嚴經》二十五種圓通法門所修。
      阿難!汝性沉淪, 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 ,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佛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馬鳴菩薩以止觀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的方法如下:
      《大乘起信論》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的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脫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直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就是永嘉禪師所謂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楞伽經》卷一
      「……時楞伽王尋即開悟,離諸雜染,證唯自心住無分別;往昔所種善根力故,於一切法得如實見,不隨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觀察,永離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為修行師,現種種身,善達方便,巧知諸地,上增進相,常樂遠離,心、意、意識,斷三相續見,離外道執著,内自覺悟,入如來藏趣於佛地。聞虛空中及宮殿內咸出聲音:「善哉大王!如汝所學,諸修行者應如是學,應如是見,一切如來應如是見,一切諸法若異見者則是斷見;汝應永離,心、意、意識,應勤觀察一切諸法,應修内行莫著諸見,莫墮二乘及諸外道,所修句義所見境界,及所應得諸三昧法;汝不應樂戲論談笑,汝不應起圍陀諸見,亦不應著王位自在,亦不應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實修行者行,能摧他論能破惡見,能捨一切我見執著,能以妙慧轉所依識,能修菩薩大乘之道,能入如來自證之地,汝應如是勤加修學,令所得法轉更清淨,善修三昧三摩缽底,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為勝樂,如凡修者之所分別,外道執我,見有我相,及實求那而生取著,二乘見有無明緣行,於性空中亂想分別。楞伽王!此大乘行破無明翳,滅識波浪,不墮外道諸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執著於我作諸異論,不能演說離執著見識性二義。善哉!楞伽王!汝先見佛,思維此義,如是思維乃是見佛。」

  • @kingofrelax1113
    @kingofrelax1113 Před rokem +3

    Extremely relaxing music.

  • @user-vs3qu9fd8x
    @user-vs3qu9fd8x Před 2 lety +2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wongwin4027
    @wongwin4027 Před 3 lety +2

    🙇

  • @FaiLeung-xu6kj
    @FaiLeung-xu6kj Před rokem

    🙏🙇👨‍👩‍👧‍👦🌺🌻💖

  • @user-bn3yq4iy7y
    @user-bn3yq4iy7y Před 4 lety +13

    此版誦念,聽得心很定!
    但建議第19頁末「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之後少了一句「是名佛法。」應加上去。

  • @user-lt5qq7so8v
    @user-lt5qq7so8v Před 3 lety +10

    十二 免墮犬身
    張玉,山西人,他的女兒名叫佛兒,平日喜歡持誦經典。有一天暴死,過了半天又甦醒過來,說出死後的經過。
    她被兩個鬼卒抓著,到了叉嶺,看見鬼卒用黑被子包住兩個人送到陳家。另外用花被子包住她,向她說:「妳欠他一千五百錢,現在要去還他。」
    這時,忽然來了一位綠衣鬼卒說:「這個人念金剛經,姑且饒過她。」
    她失足墮地,遂醒了過來。她的父親前往叉嶺訪問,果然有一位姓陳的人家生了三隻小狗,兩隻黑的,一隻花的墮地就死了。
    南無阿彌陀佛。
    ~《金剛經 持驗錄》

  • @user-im8vx9px4t
    @user-im8vx9px4t Před 3 lety

    高清金剛禪師

  • @SunyataCipher
    @SunyataCipher Před 7 měsíci

    阿彌陀佛! 請問還有養德禪寺的其他經典的唱誦嗎? 或這名法師的梵唄

  • @user-xk8zs1qd6i
    @user-xk8zs1qd6i Před 2 měsíci

    阿彌陀佛!想請問在經書中"依法出生分第八"最後一段,視頻第8:54,有的經書上還有一句"皆從此經出........是名佛法",想ˇ請問,這有差別嗎?

  • @lcentkent
    @lcentkent Před 3 lety

    3:04 应该是“應云何住” 對嗎?而不是“云何應住”

    • @sarettayap5727
      @sarettayap5727 Před 2 lety

      也想問

    • @user-rb2em6rw2o
      @user-rb2em6rw2o Před 2 lety

      經典是云何應住
      是正解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Před 11 měsíci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經典,衪講的不只是萬法皆空而已,重要的是在講我們本來的面目,真心如來藏。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不能見如來」是講,要見我們的自性如來藏,就要離色聲香味觸法才能見,也就是要離,見聞覺知心才能證得,禪宗所說的,離心、意、識,參。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前三句是講一切法空相,第四句「應作如是觀」也是講我們的自性如來藏,不然就成了斷滅空。
      「應作如是觀」 就是第二般若時 轉入第三方廣唯識時的內涵。
      (很多人都解釋錯誤)
      所以達摩祖師以唯識系的《入愣伽經》作為開悟的標地,表示離佛陀越近,法越濃純。
      《入楞伽經》卷九云:
      世諦一切有,
      第一義諦無,
      而實體無相,
      是第一義諦。
      見於虛妄法,
      是故說世諦,
      因於言語生,
      無如是實體。
      略釋:「佛法中之世俗諦,是說三界一切法有生住異滅等種種三界有的法相,第一義諦則非三界有的法相,祂是無相的法界本體,此真實而無相的涅槃實體即是第一義諦。世間人唯見三界有的種種虛妄法相的存在,因此為他們開示演說佛法中的世俗諦,世俗諦也就是因為此文字語言的施設而有,無有像是第一義諦之涅槃本際一樣的實體自性存在。」佛弟子解釋佛法,不能像斷滅者那樣妄說,將「第一義諦無」斷句取義解釋為無有第一義諦的意思,因為這樣解釋的話,則接下來的「而實體無相,是第一義諦」就會說不通;並且以下一句「無如是實體」的世俗諦義開示來相比對,即能顯見應有「有如是實體,是第一義諦」的意義蘊含其中。所以,此段經文也沒有像斷滅者們妄說的「無有法界實相實體」之意涵。
      大乘起信論云
      二者聞修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本來自空。離一切相。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這是破:認為真如涅槃是斷滅空:「認為緣起性空是究竟」。因為有些人不明了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假名,並不是真實,卻認為是實有,所以才說畢竟體空,以破他們的執著。聽的人不知這是破著的語言,就執著語言妄計真如涅槃是斷滅空。如何對治呢?說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因為具足無量性功德的關係。
      (第六意識是斷滅空)
      學佛就是要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心,而這個如來藏心是要離見、聞、覺、知,才能證得;是故禪宗祖師教人參禪曰:離心、意、識,參;也就是《楞嚴經》二十五種圓通法門所修。
      阿難!汝性沉淪, 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 ,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佛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馬鳴菩薩以止觀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的方法如下:
      《大乘起信論》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的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脫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直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就是永嘉禪師所謂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楞伽經》卷一
      「……時楞伽王尋即開悟,離諸雜染,證唯自心住無分別;往昔所種善根力故,於一切法得如實見,不隨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觀察,永離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為修行師,現種種身,善達方便,巧知諸地,上增進相,常樂遠離,心、意、意識,斷三相續見,離外道執著,内自覺悟,入如來藏趣於佛地。聞虛空中及宮殿內咸出聲音:「善哉大王!如汝所學,諸修行者應如是學,應如是見,一切如來應如是見,一切諸法若異見者則是斷見;汝應永離,心、意、意識,應勤觀察一切諸法,應修内行莫著諸見,莫墮二乘及諸外道,所修句義所見境界,及所應得諸三昧法;汝不應樂戲論談笑,汝不應起圍陀諸見,亦不應著王位自在,亦不應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實修行者行,能摧他論能破惡見,能捨一切我見執著,能以妙慧轉所依識,能修菩薩大乘之道,能入如來自證之地,汝應如是勤加修學,令所得法轉更清淨,善修三昧三摩缽底,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為勝樂,如凡修者之所分別,外道執我,見有我相,及實求那而生取著,二乘見有無明緣行,於性空中亂想分別。楞伽王!此大乘行破無明翳,滅識波浪,不墮外道諸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執著於我作諸異論,不能演說離執著見識性二義。善哉!楞伽王!汝先見佛,思維此義,如是思維乃是見佛。」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Před 10 měsíci

      達摩祖師所傳的”心”就是=佛經所說的:心、識、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薩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阿賴耶、異熟、菴摩羅、無垢識、如、真如、實際、本際、涅盤、有分識、窮生死蘊、如來藏、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如來、我、真我、阿陀那、種子識、淨無漏界、法身、法性……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藏識,即大乘起信論所說如來藏心也,不可因有多名,便謂為多心也。如人有三名,不可謂三名為三個人也。
      《佛說不增不減經》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者,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脫,智慧清淨真如法界不思議法,無始本際來,有此清淨相應法體。
      舍利弗!我依此清淨真如法界,為眾生故,說為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者,此本際來,離脫不相應煩惱所纏不清淨法,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 。
      舍利弗!我依此煩惱所纏、不相應、不思議法界,為眾生故,說為客塵煩惱所染自性清淨心不可思議法。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恆及有為法者,即是一切諸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於世法中不離不脫真實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
      舍利弗:我依此不生不滅、常恆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說名眾生。所以者何?言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常恆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等異名。以是義故,我依彼法說名眾生。……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心經明解:
      觀自在菩薩深入自性如來藏時;發現這個自性如來藏;祂的體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祂能出生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乃至意識界;也因此故:無有無明,也無有能盡無明;乃至老死盡的十二因緣;無四諦的苦集滅道;乃至於六度:施戒忍進定智,也是無所得的,(本來具足故);因此菩薩以這個緣故;能夠無畏的廣度眾生;十方諸佛也依此故而成佛;所以深入自性如來藏是最高無上的總持法。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下示三大義。所言義者。則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若要說明它的體,則「唯一真如,平等不二,不增不減」,這只是就「體」說。若要依如來藏隨染淨而言的話,那麼,以隨淨緣而轉,則具無量自性功德,就成就出世間因果;以隨染緣而轉,則變自性功德而為恒沙煩惱,就成世間因果,這樣才顯出「相」和「用」。因為這三大的特性,是不受染淨或生滅的影響而變化,因此名之為「大」,諸佛菩薩皆是乘此心,是故名之為「乘」,整部論的主要內容,都是在說明這個道理,所以這是「論」所據的根本。

  • @user-rq4kz1wi1l
    @user-rq4kz1wi1l Před 6 měsíci

    南無阿彌陀佛

  • @andychoutw
    @andychoutw Před rokem

    南無阿彌陀佛

  • @ChenChen-uk2xj
    @ChenChen-uk2xj Před 5 lety +6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