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母校 香港大同中學

Sdílet
Vložit
  • čas přidán 5. 09. 2024
  • 憶母校 (香港大同中學) ---- 再次
    長懷母校.
    歲來歲往,不掩映微,流水不息.
    千秋古道,聽雨管弦.滿山花紅葉綠.
    (依約)在古樹青藤樓前,軒檻清風.
    隨手折柳,何日再重遊.
    所有圖片均源自
    香港大同校友會綱上文章.

Komentáře • 119

  • @clivellenshiu
    @clivellenshiu Před 2 lety +16

    我是正校風社,由地嶽到天堂,到了台大四年都參加了校友會,算是半條中流砥柱:校址是南華中學旳校址,1982年被政府收回建城市理工/大学,應校友學長號召,我和歷界學長完成了最後-次升旗禮,唱國歌及校歌/`再次降旗後正式上鎖,是--段憂傷的回憶。幸好當天留下許多幻燈片。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3 lety +19

    大同中學的創辦,是於1953年1月開始籌備,由本港教育家江茂森先生獨力創建,以江茂森先生為董事長監督兼校長,李士秀先生為副校長,江學韶先生及馬贊勳先生分任正分校校務主任。當時以九龍塘村81號地段地為正校校址,旺角亞皆老街98號為分校校址,創辦時中學生共約300人。開學後,校方即向香港政府租用正校毗連公地約20萬尺,為增建校舍及開闢運動場之用。大同正校共佔地逾30萬尺,經師生們積極開拓,由從前荒蕪之地,建成環境清幽,松竹成蔭,具園林勝概,盡天然景色,全部校舍建築採中國宮殿式,依山築成,高低有緻。大同中學分校位於九龍亞皆老街113至115號,新建之14層高校舍巍峨壯麗,雄峙一方。新校舍於1962年底開始上課,並於1963年7月24日舉行隆重開幕典禮,到賀來賓共數千人之眾,並一連三天開放給各界參觀。
    大同正分校共有105個標準課室,正校並設有物理室、化學室、生物室、地理室、音樂室、示範實驗室、圖書館、合作社及學生宿舍,體育方面的設備有籃球場、排球場、足球場、田徑場等設備齊全。分校則設有物理室、化學室、生物室、音樂室、示範實驗室、圖書館,另設有室內外運動場、大禮堂、家政室、縫紉室、勞作室、電化視聽室、合作社、羽毛球場、兒童唱遊室等設備完善。
    大同正校於1953年2月1日開學之初,共有五班133人,設有高中二年級光社一班(班主任江家修老師)學生21人;高中一年級融社一班(班主任古茂建老師)學生17人;初中三年級香社一班(班主任馮錯老師)學生20人;初中二年級海社一班(班主任吳文偉老師)學生36人;初中一年級秀社一班(班主任曹筱佩老師)學生39人。60年代至70年代之大同中學,正分校中文部由幼稚園、小學、初中至高中三年級,英文部由小六至中六;並設有特別下午班,中文夜中學及小學,英文夜中學及英專等,全部學生總計每年達7800人之多。大同中學抱持「有教無類,作育人才,保存我國固有道德,灌輸近代科學新知,發揚仁愛精神」的宗旨,造就無數人才,由於管教周詳、設備完善,蔚為本港著名學府之一。
    1967年9月江董事長以須專心致力「珠海書院」校務,不克兼顧大同監督兼校長之職務,故以李士秀副校長為監督,古茂建主任為校長;1970年9月加聘陳樹杰先生為副校長。1973年校方曾接獲香港政府通知,表示要收回九龍塘村正校重行發展,校方當時曾向當局交涉,後來因未到發展時候,收地一事不了了之。到1976年至77年間,地政測量處約見校方,諮詢校方在政府收回校舍後有何打算,校方當時要求撥地重建校舍,但當局其後又擱置該事。直至1981年3月30日,校方突接工務司署地政測量處來信,通知政府決定於1981年9月全部收回該地發展。1981年6月2日大同中學數百員生、校友、家長舉行護校記者招待會,呼籲港府若堅持收回校舍土地,亦應另撥土地給母校重建新校舍,使大同中學繼續為本港教育貢獻心力。「大同中學正校」終於1981年8月30日結束。
    正校員生繼而轉往亞皆老街分校上課,母校仍一本以教育為重,對正校之被逼拆卸,師生們均表示無限的懷念與憤慨。1986年8月「大同英文夜中學」結束;1988年8月「大同中文夜中學」結束;1992年9月大同中學分校拆卸,「大同中學」正式停辦,離開教育舞臺!
    (From 香港大同校友會綱上文章.)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3 lety +5

      江茂森 校長( 1901~1982)茂 名人。國立中山大學天算系畢業。歷任廣東省黨部幹事,廣東燕塘陸軍學校政治科少校教官,第八路軍總指揮部中校秘書。1933年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軍墾處少將處長,第二軍軍墾區主任。1935年任廣東省物產經理處副經理。 1936年“ 六 一事變 ”後 ,隨 陳濟棠赴香港 ,任德明中學校長 。香港淪陷後返鄉從事教學及文史研究。1948年冬 隨陳濟棠出任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財政處長。次年底棄職返港,任香港大同中學, 珠海書院監督兼校長。1982年夏在香港病逝。

    • @fungchakyln2715
      @fungchakyln2715 Před 3 lety +2

      @@MrYEE8883 我姓馮先生是大同中學(修社)中六畢業生(1970-1971),想參加舊生校友會,我需要提供什麽資料給妳們,希望得到拹助,望旱日能回覆;謝謝!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3 lety +1

      czcams.com/video/e6j7GOHGXos/video.html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3 lety +3

      1949年,大陸政權易手。
      50、60年代,香港因大量難民湧入而人口激增,那時教育尚未普及,不僅學校不多,有能力交學費者更是少之又少,故此失學學童眾多。有見於此,有舊國民黨員遂於新界開辦村校,亦有些仿效信義會等基督教團體,向港英政府申請於市區屋村天台上開辦「天台學校」。根據本港學者謝永昌、蕭國健在2010年所著的《國民黨之香港百年史略》中提到:當時人浮於事,難民找工作十分困難,而這些轉至香港的,大多是知識份子與從事教育工作者,最落力辦學的家族,則以陳樹桓陳樹渠家族、江茂森家族為代表,令這些知識份子多了一條教育與辦學工作。
      陳樹渠是軍政世家,父親陳維周曾任中國國民政府兩廣鹽運使與禁煙局局長,亦是國軍中將;陳維周之弟陳濟棠亦曾任國民政府廣東區總指揮官、有「南天王」之稱,官拜國軍一級上將兼總統府戰略顧問。陳樹渠則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旅居香港後與舊國民政府保持密切關係,長子陳耀璋曾任國民政府中委委員,與連勝文是好友。陳樹渠與珠海書院(珠海學院前身)江茂森為世交,他們籌集資金開辦多家學校,僅收取低廉學費,令不少不能負擔學費的港人子弟受惠。江茂森在1982年於香港逝世後,台灣蔣經國特頒褒揚令,謂江氏「忠貞愛國,致力僑教,保存優良傳統文化,貢獻良多」,並以青天白日旗蓋棺,備亟哀榮。陳樹渠則留下「陳氏教育機構」及九龍塘陳樹渠紀念中學等,服務至今。
      其他由舊國民政府知識份子聯手創建的還包括12所當時有名的僑校:珠海中學、大同中學、德明中學、香港壽山中學、同濟中學、遠東書院、香江書院、華僑書院、永康中學、嶺東中學、嶺英中學及聯大書院。這些僑校與國民政府關係密切,得到教育部的優惠,每年可保送若干名額到台灣升讀大學 ---- 受惠於來自美國的資金援助,報考台灣各大學的學生,亦獲加分優待,務求令到更多僑生得到優良的教育。除開辦中學外,為了令到部分因經費或學分關係,而未能考上本地兩家大學(港大與中大)的學生,亦有機會升學,於是開辦大專課程,令他們有機會得到大學教育,更得到台灣國民政府教育部的支持承認學位,令這些港生多了一條工作出路。
      (Source: 香港教育歷史淵源 ---- 謝永昌, 蕭國健, 香港01記者. )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3

      九龍塘村81號地段為 大同中學正校校址.
      正校於1981年8月30日結束。
      旺角亞皆老街113-115號為, 大同中學分校, 它原本是一所兩層高樓房, 後於1961年拆卸, 改建為十二層高樓, 於1963年啟用。英文部及夜校在分校上课。
      1992年9月大同中學分校拆卸。
      1997年重建為商廈, 向亞皆老街 (Argyle Street) 的地鋪, 就是現名為今天的金龍船酒家。

  • @dannyyang4115
    @dannyyang4115 Před 2 lety +10

    我當年讀大同中學亞皆老街分校係因為大同中學返上午,而珠海中學就返下午。學校規定每星期三要去九龍塘正校上體育堂。仲記得分校訓導主任好惡,我哋背後叫佢老虎狗😁。每次經過旺角東分校舊址過街天橋,隔住路軌望向原來學校方向,隱約浮現當年嘅籃球場情景,好懷念以前!

    • @rickytse5397
      @rickytse5397 Před 2 lety +3

      71'仍是全日制 72'好似下學期轉半日制 珠海是下午校 轉眼半世紀 當經過火車橋 畫面即浮現

    • @user-qx7bf1zo5b
      @user-qx7bf1zo5b Před 2 lety +1

      Danny yang 同感

    • @louischui4201
      @louischui4201 Před rokem +2

      @@rickytse5397
      学校旁火車橋底细小斜坡有几舊大石,系我另一个小天地。

  • @parlakng7235
    @parlakng7235 Před 3 dny

    我很愛大同正校,更愛在放學後晚上行上山上望著東方之珠燦爛把黑夜天空照通徹,但我更愛回頭望向獅子山龍翔道下的小西湖,湖邊有一木棉花樹,晚上湖面平靜如鏡,倒影中看見月亮星星都在湖面上,這才是最迷我的地方,至今已過快六十年我還常常想念它,而且我兩隻愛犬 Lucky 和Parlak 魄力也葬在大同山上,相信建做城市大學時愛犬的骨頭也不知何處去了?

  • @at7794
    @at7794 Před 2 lety +4

    大约1954年至55年就讀亞皆老街大同學校下午班别,二年班到三年班,雖然離開學校己数十年,但在我心中永遠懷念這所學校,和短暫的同學,好希望有日和幾位同學見,但是沒有可能的,只有懷想!

  • @kkcy1956
    @kkcy1956 Před 2 lety +7

    好彩仍有大同校友會🙏🙏
    希望疫情後可重新聚會!😃

    • @koonchan4788
      @koonchan4788 Před rokem

      下次聚會,可否通知我!🙏🙏

  • @sims2556
    @sims2556 Před 5 měsíci

    報到,我1980年分校英文部畢業。
    當年上常老師音樂課時很怕唱校歌,現在再聽是一種莫明的衝動、感動,是青蔥歲月的回憶,小息時躲在天台暗角抽煙那種快樂如今還在回味,當年那個懵懂少年跌跌撞撞的走了幾十年,好像有不少經歷卻又像回到原點,我們60后這一代經歷了87、97、98、03、14、19年的風風雨雨,曾經的社會主流開始退下舞台,歲月靜靜地彷伴著我們,到站下車。

  • @user-fr7zz7un5x
    @user-fr7zz7un5x Před 2 lety +3

    👍👍原來大同中學對香港有這麼大的貢獻!多謝資料提供的上載者。🙏🙏

  • @at7794
    @at7794 Před 2 lety +3

    在我心中永遠懐念我的母校

  • @philyip4432
    @philyip4432 Před rokem +1

    I went to school there too , i don't remember much, though. I am 72 now and have been living in the U.S. for over 50 years now.

  • @dannyyang4115
    @dannyyang4115 Před 2 lety +2

    1978年我曾入讀位於油麻地德明小學,臨畢業學校告知只有開辦中三至中六班,校方可以協助轉學去大同中學,之後我中學時期都係喺亞皆老街大同中學分校,不過早期每星期三都要去九龍塘正校上體育課,事隔多年,每次行經九龍塘或旺角東車站過街天橋,都會不由自主回憶起當年學校情景,尤其在旺角東天橋,隔住火車鐵軌望向大同中學舊址,原來嘅藍球場,隱約浮現眼前,心情真係五味雜陳!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2

      閣下記得起舊時的學校,雖然只是一節文字; 談何容易呢? 這是有懷故的念頭, 才能如此吧。
      香港私立大同中學, 從創辦至收盤, 處處着重華夏文化, 尤以”仁愛”為校風; 紀律分明, 百年教育, 莫顯其乎。
      雖然老師輩, 一一作古, 然其遺風, 訓育道理, 依然存留在大家的心懷, 真是了不起。
      君子樂道, “仁”之善也。熏陶教育, 有如”大同”者, 鮮矣。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3

    懷念 香港大同中學的, 是以 母校的校風” 惟仁是從” 的原旨而以正面解讀來的。
    她的教育是真正無私, 從而推導儒家的禮儀廉耻為做人的守則。
    論語學而: 汎愛眾, 而親仁; 有仁德者也。
    禮記疏文: 不忘恩而報之, 是仁。
    吟懷母校忽經年
    為見舊時同窗伴
    蒼蒼奇山映林峦
    烟霞已散風蕭蕭
    不知何处問來人
    夏來古樹定風波
    緬懷母校, 如策杖於道塗;
    所見处, 已是明日黃花也耶。

  • @kwanlo5768
    @kwanlo5768 Před rokem +4

    我都是大同人.懷念大同.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7

    假若香港大同中學仍然是存在着, 这當然是難得的一件事. 無奈,這情况是不可能的, 幻覺吧. 祗是有情而懷之, 是氣質, 仁性之意念也. 也就是念念不忘, 是因然而有缘也.
    多年來, 校友諸君, 以缘结合香港本土和海內外君子仁人, 成立香港大同中學校友會, 此足以印證仁道之本, 大同一家的校風也耶.

  • @at7794
    @at7794 Před 2 lety +1

    當時我曾在亞皆老街大同學校讀過下午班,時間非常之短,記得亦有在學校門前影相留念,好希望能再見到這張相

  • @oliviaweilenmann2166
    @oliviaweilenmann2166 Před 4 měsíci +2

    黃尚儀,麥玉蘭最好的同學,懐念她們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rokem +2

    流水行雲, 秀拔香江. 就香港私立大同中學之校風和師生一片情誼和因緣, 盡管母校"收盤"至今40年, 大家依然端詳樂道, 師素有訓育之雅, 愍其勞而寄意於後代之開化, 樂見各方師友, 珍惜這緣份來; 余屢思不解, 豈不是”仁道”之賜耶!

  • @koonchan4788
    @koonchan4788 Před rokem +2

    有冇校友記得亞皆老街分校 校醫池正?非常仁慈!👍👍👍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8

    大同中學簡史 (李士秀)
    江董事長茂森先生盡力於教育事業垂五十年, 春風桃李, 教澤覃敷; 其於珠海大學及大同中學悉心擘畫, 規模日廣, 成效日著; 赫然並峙於時.
    (10/1970)
    欣逢 先生暨 淑配梁夫人七秩雙壽大慶, 四方友好摛藻揚芬, 咸以介壽之辭, 進於是裒, 集成册用;付梓人囑 士秀述大同中學校史綴於卷末, 以資徵實. 自維追随
    先生於大同中學歷時最久,創立及發展過程知之特詳, 是不可以無述也. 爰撰述概,略如左:
    本校為江茂森先生獨力所創建, 校龄雖稚, 進展過速; 察其過程非倖致也. 先生抱樹人之志, 從事教育者四十餘年, 牆門棫樸, 蔚然日滋; 常謂育才之事, 非有幽雅之環境, 完善之設備, 鮮克有功. 故於二十年前任德明中學校長時, 即感市區煩濁, 不宜於學子之藏修; 油然有改善之意. 民國四十一年冬, 先生偶閒遊至九龍塘村八十一號地段, 觀此處地區, 遼廓景物清幽, 環境天然. 以為於此建校實最適宜. 越明年 先生以事辭德明中學校長職, 原日富有教育經驗之教師以人事变更告退者, 亦數十人. 先生以人才難得而教育之道首重良師, 乃決心斥資開闢此地為正校, 並以亞皆老街九十八號為分校; 羅而致之以(竟)發展僑教之志; 於是鳩工庀材, 經營規畫不旋踵而本校遂成, 此為大同中學所由(來)也.
    四十二年一月, 本校校董會成立, 先生任董事長兼監督校長, 以士秀為副, 江學韶, 馬贊勳两先生分任正分校校務主任. 當時眾意以本校之成悉由先生苦心經營, 僉欲以先生之為校名, 並以其生辰為校慶日,藉誌景仰. 然先生以本校之設, 旨在發揚我民族固有精神, 灌輸近代科學新知, 故宜從大處著眼, 因定名曰[大同] 而以[仁] 為校訓; 一則取義於孔子大同之理想, 一則為孔子學說之中心是從也; 而校慶日期則難違眾意矣.
    諸事議定, 正校遂於是年二月一日開學, 伺分校工程告竣, 亦於同年五月五日開學. 草創之時既暫課室無多, 容量有限; 學生僅容三百餘人. 所幸正校空地特多, 足資發展. 開學之後即向香港政府租用毗連公地二十餘萬尺, 增建課室, 開闢運動場所. 由四十二年秋至四十四年春, 年半之間積極開拓從前荒蕪之地, 遂成美麗校園. 計先後完成者有生物實驗室, 實驗示範室各一座, 教室十二間, 籃球場二所, 校園二所. 是年二月亞皆老街德明中學小學部他遷, 該址原為先生物業, 且與分校望(街)對宇, 遂收歸為擴充班額之用. 規模既宏, 各方學子,來學日眾. 至四十五年七月, 统計日班中小學三十七班, 學生一千二百餘人; 較諸開辦初期已增六倍有奇, 至四十八年秋日夜班人數達二千四百餘人. 惟本港年來人口劇增, 適齡學童日眾, 教育當局雖不斷增建新校, 仍屬供不應求. 先生有見及此, 為盡教育之責起見, 乃不惜殫心擘劃,毅然再作擴建宏謀; 正校方面增租公地, 建築教室六間; 於五十一年九月落成啟用, 於是共有教室二十間, 實驗室四所, 地理室一所, 圖書館一所,------
    以上節錄自大同校友會 Facebook
    香港人對停止經營學校的術語, 叫收盤. 這是很惋惜的字句.
    大家都感覺到 香港私立大同中學離開了教育界是這樣可惜和令人難忘.
    回顧 母校大同中學, 校長和教師長輩的教導都是以熱誠, 善誘來做訓導後學的理想. 客觀性不論以任何方式來衡量”香港大同中學”, 但是”以仁為本” 的校風是可以理會到來的.

  • @at7794
    @at7794 Před 2 lety +2

    回想在亞皆老街大同學校下午校一至三年班難忘古逸英老師的體諒,准我千延遲交學費,直到現時都深深記著,如果古老師健在,應該好長命,

    • @jamesng9831
      @jamesng9831 Před rokem

      直到現時都深深記著👍👍👍👍

  • @kwantaicheng826
    @kwantaicheng826 Před rokem +1

    懷念大同中學, 懷念中文科何丘山老師, 曾經想回到正校緬懷一番, 但可惜再也尋不到回校的路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rokem +1

      何丘山老師(1911 - 1982),諱祥諤,號蘧園居士。廣東省中山小欖鎮人也。先生出於明季抗清閣臣香山相國何吾騶之胤,故自幼承家學於「得月樓」。弱冠則肄業 廣州市國民大學 文史系。自是出入三教,貫通師教庭訓,兼得伯學桐城之緒與諸師之教,學無所不窺,古籍四部無不隨口而出,拈手而就,致行文則劉姚風韻,四六体則神哀江南,賦詩境同田園,其風骨直薄陶氏,尤為達者詹安泰諸公,而以通解經文見著。
      其後移居香江,任教珠海書院兼教授 大同中學文史。終身不愆不忘發揚中華固有文化之深厚道理。與羅香林、陳湛銓、劉百閔諸先交游,及諸朋三陳、蘇王、甄陶、羅香林先生 所推道。為中西交貫以宏儒學文化,栽培扶植青年,不遺餘力。學子受其教澤、獎飾啟迪,無不益自黽勉,樹志光踐。春風化雨,桃李遍植。夫子之德,白雲萬里,高於華表。(文字源自大同校友會綱上文章,有編寫。)
      夫子貌善端嚴,受教者無不终身掛懷。芸芸众生,良師之風, 參參而來。

    • @kwantaicheng826
      @kwantaicheng826 Před rokem +1

      拜讀留言, 多謝賜教.
      何先生常言, 大同建校初期, 師兄師姊能洋洋千字者, 總不乏人, 反觀我等, 大都不學無術, 有負教誨, 慚愧慚愧!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rokem +1

      @@kwantaicheng826 大同正校於1953年開學初時,共有五班133人,設有光社一班(江家修老師)學生21人;融社一班(古茂建老師)學生17人;香社一班(馮錯老師)學生20人;海社一班(吳文偉老師)學生36人;秀社一班(曹筱佩老師)學生39人。60年代至70年代之大同中學,正分校中文部由幼稚園、小學、初中至高中三年級,英文部由小六至中六;並設有中文夜中及小學,英文夜中及英專等,全部學生總計每年達7800人之多。大同中學抱持「有教無類,作育人才,保存我國固有道德,灌輸近代科學新知,發揚儒家仁愛精神」的宗旨,造就無數人才,蔚為香港較著名學府之一。1981年校方突接工務司署地政測量處來信,通知政府決定於同年9月全部收回該地。隨正校被逼拆卸,1986年8月「英文夜中學」結束;1988年8月「中文夜中學」結束;1992年9月分校拆卸,「大同」正式停辦。
      歲月無情, 弟在1994年經过香港, 正分校已不存在。
      大同的老師, 教授國文和歷史的,除江家修老師, 何丘山老師外, 還有黄欣(子谷) 老師等等。他們數十年如一日,講的是儒家倫理文化,從仁性觀念來去教導後來的。江夫子有名句,” 謹言慎行” ,何夫子寫给陳素妙學姐有 “素懷若明月” ,都是至理名言。
      說及何老師講,大同初辦時,能作出洋洋大文來的,不可悉數;並不是說後來者就沒有這樣的才學地步。固然,諸子百家,貫通各業不是容易辦到,但並非沒有成功的日子。對,”大同”學生能够以求知理仁為做人的態度來處世行事,難道不是一項对個人來的榮耀來?

    • @simonchan4849
      @simonchan4849 Před rokem +2

      我係珠海書院讀中五都係何丘山老師教中文科

  • @mrmr-cz4lq
    @mrmr-cz4lq Před 2 lety +2

    我也是大同學校四年級學生我好懷念母校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已往的正校是中學级的班次, 分校也是開辦初中以上的班次;分校有夜中學.
      沒有上午班,也沒有下午班的; 應該說是全日制. 過去有人提及"大同學校", 有的,但是這是一間由另處開辦的學校,與香港大同中學無關連.
      母校分年分班,都是依從大同中學校歌而歸記, 處理分條不亂,推尋走了的青年時光,澄澄如咋.
      香港大同中學應該是私立的, 可惜随着時光溜走,也一同從教育講壇走進歷史的角落.

  • @elvisbeatles2162
    @elvisbeatles2162 Před 2 lety +2

    我心中永遠懷念我的母校,我是在亞皆老街分校就讀小學,我還記得有些要好的同學名字如,李偉儀,周月明,陳小嫺,張(善)(喜)彩,馮志明等。你妳們還記得我嗎?我是妳你們小學同學,(莊紹明)。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1

      2019年, 在美東集會上, 有陳小嫺學姐遠道由Detroit來.
      時有句懷思如下: 秋水河岸北鐵遠, 窗外風吹葉片片. 柳巷古道問來人, 往事隨意又相逢.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8 měsíci +1

    友人問:香港大同中學 復校的可能性是否存在?
    這兒讓我個人從實際情形來分折一下:
    1. 事件已經停辦50年, 時間太長.
    2. 香港大同中學在香港教育局的法定註册權力, 恐怕沒有存在.
    3. 復辦同樣性質的私人中學, 沒有多大吸引力. 社會階層是實實濟濟的, 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新知, 必需務實.
    4. 假如說, 復辦一間能否以香港大同中學為照牌, 改革一下, 應世情和考量香港政府的要求而轉型. 這點不是容易辦到, 需要有若干財才, 頭腦聰明和有强烈教育心的人才起馬.
    5. 香港人對香港大同中學有過觀感, 說,這是國民党辦的學校. 這是不十分對的, 當然也有其涉及事實的存在. 面臨這樣的猜想或質疑, 無而就是一項再復校去做改革性規劃的第一步.
    6. 假如有朝一日, 某位大官貴人能够有條件去辦, 把過去香港大同中學的校風再講一次, 即” 大同之道, 天下為公.” 是否仍然可在社会立足?
    7. 考慮復辦, 轉型, 真的是可行嗎?
    8. 起碼的意念, 是” 沒有多大信心.”
    有5所(香港)私立高中職因未在3年內完成復辦、轉型,即將面臨法人解散命運,教育部長潘文忠今受訪時說,相關作法要考量公益性和可行性,但部分私立學校所提的規劃「尚有不足」,實指低密度應用難以達到公益性和可行性。
    未於期限內完成復辦或轉型,即將面臨學校法人解散。
    國片《返校》片中「翠華中學」拍攝地,就在潮州鎮志成商工,該校91學年度就已停招,因國片而一夕爆紅,目前僅剩荒廢的校舍。依照相關規範,針對學校財產清算等程序。

    • @laulau2154
      @laulau2154 Před měsícem

      現在因學生人数減少都已缩班殺校,兼在兩岸政治因素籠罩困擾之下,復校之期幾近空談。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rokem +1

    香港地方, 滄海桑田; 中國的城域.
    昔日的香港大同中學, 與歲月爭光;可惜已成过去.
    不过, 她的傳道教育旨題, 令學生輩深為懷念. 其以中國人聖賢哲理, 以”仁” 著, 為教導方針之所至由也.

  • @user-fr7zz7un5x
    @user-fr7zz7un5x Před 2 lety +1

    我姑姐讀過旺角大同夜小學,我就讀過珠海夜英會話班和日文班。😄

  • @chongjohnson8634
    @chongjohnson8634 Před rokem +1

    我是1988年大同中學中文夜校最後一屆畢業生

  • @suilinleung8431
    @suilinleung8431 Před rokem

    原來大同中學在1954年己有!我在1972入讀旺角英文部。校風就麻麻,但miss ,sir 好有心機教書,教我F.3,F4 倆位班主任(Miss Kelly Chan Mei Yuk and Mr.Wan Kin Chung)還在嗎?

  • @laulau2154
    @laulau2154 Před 2 lety +1

    當年我就在对面街的德明中學就讀,創校背景基本相同,同氣連枝也。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教育是不朽的事業.
      教育的理想是從培植學生人格方面着手, 以中國固有的民族智慧來培育良好的新一代;
      或者這樣說,貢獻社會普及教化;以提倡古人哲理來做學校教育的原則也.
      大同, 德明, 或其它學校, 都(曾)是培養後代的教育機構.
      對於香港地方來, 這些教育門口都是非常有建設性的產業.
      可惜的, 這樣高尚和健全的教育個體, 隨著環境和其它因素的影響下, 未能維恃下來;
      真的, 令人嘆息不已.

  • @oliviaweilenmann2166
    @oliviaweilenmann2166 Před 4 měsíci

    我也在1972至1976Form 1 to Form 5 畢業劉惠琴

  • @dordorlee3691
    @dordorlee3691 Před rokem +1

    我是1972-1976 小學部,亞皆老街分校。

    • @laulau2154
      @laulau2154 Před rokem +2

      記憶中斜對面有間高雷中學,再後方靠近麥花臣球場对面有間德明中小學。

    • @user-xd1mv9yu6q
      @user-xd1mv9yu6q Před rokem +2

      @@laulau2154 域多利戲院,三喜茶楼与後山的火车站,加多利山 right?

  • @user-xd1mv9yu6q
    @user-xd1mv9yu6q Před rokem +2

    我也是六七十年代大同分校学生。。印象中進入后要行上一段 斜坡 才進入大堂。。校旁是加多利山。火车站。同班同学有李成昌, 楊子云,袁樹雄,校花名叫金莉沙,訓導主任花名叫唐老鸭。不知道他遗健在嗎?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rokem +1

      是這樣, 過去的香港大同中學分校大門口在樓舍左边, 經过一段走廊, 垂圓明至上踏步到一楼去.
      這段走廊左边牆壁上有学生貼的書法字, 也有美術作品. 也曾收到弟在月宮殿纸上自習的書法字, 自賞自笑, 所以心中仍記得來. 教務室, 出纳收銀窗和部份教師室也在一楼.

    • @user-xd1mv9yu6q
      @user-xd1mv9yu6q Před rokem +2

      @@MrYEE8883 還想起沿着入口斜坡再上是遊樂園与小食部,高班生七至九楼?逢星期一在操场唱中華民国国歌!,,印象中操场有陣時還請來一些黑人球員表演。。對嗎?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rokem +1

      @@user-xd1mv9yu6q 這些細節, 恕弟沒有掛在心頭. 大同分校似乎是沒有”遊樂園”來的. 唱校歌是有的; 至於請黑人在一楼露天場地來表演, 不知是何時片刻的一回事, 待其它同學來講吧.

    • @KaCheungTam
      @KaCheungTam Před 22 dny

      我是大同中學九龍塘正校1971年畢業.初中于亞皆老街火車橋.站旁分校就讀。24嘅今天已經古稀之年.人生如夢。❤❤❤🙏💪🫶😊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rokem

    常人醉后不知蹤何處,千古是非曲直,也不外燕飛春就,風過後,一夕漁樵話舊去‧
    香港大同中學的命運好坏,以寧靜的心胸去看,罷了如與煙波,黃蘆綠楊天一角‧
    縱然被城大一腳踏下來,其風水土地仍是在哪里的!
    聞君馭馬馬不前,遮斷千重路.校去也,人去也!花鳥揚拂自別離!

  • @at7794
    @at7794 Před 2 lety +1

    記得有幾位小學同學的名字,有李靜玉,李靜娟,鍾婷,黎惠儀,不知現在各位可好

  • @dannyyang4115
    @dannyyang4115 Před 2 lety +1

    可唔可以多發表當年大同中學既資料?好懷念!

    • @yeungwaichung4286
      @yeungwaichung4286 Před 2 lety +1

      有凌錫銘教大同主教練藍球 /球員有神射手羅麗婷/坦克車之稱伍淑芳女子甲組

  • @kamfuleung6463
    @kamfuleung6463 Před rokem

    我是梁錦富!1969及1970年在亞皆老街大同中學讀中一及中二年級!因要去英國,故無繼續在大同讀書!我還記得有幾位同學的名字:梅衍開!潘麗珍!謝瑞萍!鄧愛蓮!關國強!邱從光!等等!如果您們還記得我!可否聯絡我?想念您們!我今年已經68歲啦!您們呢?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3

    往昔香港大同中學正校的地段, 其前身是南華中學的講法, 這點沒有依靠的資料, 低好就信信而已; 沒有絲亳關係來的.
    1953年, 江校長辦大同中學, 其時李士秀(平山鎮大仁庙人)為副校長, 成立正校和分校两地點, 都是獨自經營的私人方式教育機構, 在教務上倡導仁道理論, 崇儒家道统的禮義廉耻, 天下為公的民主思想來教育後輩; 在香港教育界的歷史上, 實在是少見的.
    江校長茂森先生,1929年畢業于廣東大學(即中山大學), 曾為燕塘少校教官.
    1936年移港時, 協助陳濟棠將軍辦的德明中學為校長.1945年復校,再出任德明中學校長職位.
    很多人就是這樣從江校長的個人背景來出發, 看”大同中學”是存有政治後台的.
    50年代, 在香港辦學, 傳道授業, 不是容易的事. 况且不是官費或資助性的, 更是困難之至.
    其涉及與台灣方面的教育溝連, 此乃適應時勢而來, 沒有多大影響的意義.
    懷念香港大同中學的, 應是從正面的來看現實.
    昭陽萬方, 仁者善也, 此乃香港大同中學的最高旨向, 與大家一起共勉.

  • @mrmr-cz4lq
    @mrmr-cz4lq Před 2 lety +3

    當年在亜街老街就讀至小學畢業

  • @at7794
    @at7794 Před 2 lety +2

    記當年就讀大同學校二年至三年班,因家庭不能供给三元學費,所以冇書讀!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1

      香港大同中學的初期若然開辦過小學班,但為期很短吧.
      大同的正校是以中文課程為教育目標,全日制;中學中文部班级,沒有英文部.
      分校建成後,大量招生;依時依利,加設英文部和夜校部.
      不知閣下念的年班是何年? 既然能够記得起那時的老師和同學的名字來,多多少少都是非常珍貴的回憶.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香港大同中學以一腔熱情開立教育事業,設立小學年级的歷史是有的.
      從資料來看,一直到1960年左右,仍然開班招生.那麼,到什麼年月才不辦下去呢? 那就無法知嘵了.

  • @Hoi-624dw
    @Hoi-624dw Před 2 lety +5

    光融香海 秀抜爐峰 遵行大道 樹立大同............!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3

      香港大同中學校歌
      光融香海,秀拔爐峰;遵行大道,樹立大同。
      講信修睦,藹藹成風;賢能誕育,為國效忠。
      莘莘學子,勃勃蓬蓬;志堅如鐵,氣壯如虹。
      任重致遠,肆外閎中;一心一德,惟仁是從。
      原則上, 校社從首字起作為社名. 光社,1953年,.....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1

      校歌為李韶詞,黃友棣曲.
      以校訓"仁"為中心的莊嚴氣氛中,教導後來者,相應於同一境界,即"天下為公"的大同義理法則.
      這裏的"為國效忠",我認為並不在乎代表何党何派, 應該是說是為本身中國人的中國人民而努力效忠也.

    • @vincent37
      @vincent37 Před 2 lety

      很好聽的校歌,每次周會一聽到便精神,因為代表散會了!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歌詞與詞曲音律,兩者都能改變思維視聽的形象. 香港大同中學的校歌,來之不易.其文字之典雅莊嚴和易解,是好的言語.若然說,以仁愛之道為其校歌的中心旨意,似亦不為過也.
      李士秀校長和黃友棣博士兩人先後作古多年,後學者能理會其(校歌)文句和深深感染曲藝的智慧度化;真的,就是另一頁香港大同中學的成功校業.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rokem

    参加香港北美大同中學校友會组織或到其綱址, Facebook, 更或在網上作搜索來,应可有所收獲來。(我)這视訊不代表任何組織,更不存有任何政治或其它目的而來。

  • @maggiewong8518
    @maggiewong8518 Před 3 lety +6

    香港大同中學校友會

    • @fungchakyln2715
      @fungchakyln2715 Před 3 lety

      我姓馮是大同中學修社B(1970-71)中六畢業生,最近始得悉有此網頁,我要怎様聨系妳們?Thanks。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3 lety

      @@fungchakyln2715
      www.hktaitung.com/

    • @fungchakyln2715
      @fungchakyln2715 Před 3 lety

      @@MrYEE8883 Thanks keep in touch.

  • @at7794
    @at7794 Před 2 lety +1

    記得教過我班老師,古逸英老師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對. 查實資料,古逸英女士在香港大同中學歷任教職員名册上確有其人。
      能够記得起以前老師的,非常難得。
      我覺得這位古老師一定是以誠懇盡力的心態去教育學生,這就是什麼叫做"校風"的標志吧。
      閣下的心聲,就是仁性之所謂,母校從歷史講堂隨風而逝,然其遺留下來的教導學生之處世法本,仍然是行於四海而皆準。

    • @at7794
      @at7794 Před 2 lety

      @@MrYEE8883 不知現時古逸英老師健在嗎,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at7794 人的壽命,是隨時光而逝去的.出世至去世,也不過百年而已.能達長壽者則是特殊的.
      當年在學校的老師應該是年長的先輩,若然仍在人世,也應該有 90多歲以上.相信這位 古逸英志師已不在世,她的資料在香港大同校友會網上曾有載過, 我也曾在網上載刊過;因某種原因,都散落了.
      能夠記得起以前老師的名字,是帶著非常尊敬之心懷,雖然是因個别而言,並非人人都能够有這樣的心情.
      古人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知"教育"的偉大處,是以德性愛護後生而出發的,受教者,终生受益也.

    • @at7794
      @at7794 Před 2 lety

      感謝你的回覆,願大家身體康健!@@MrYEE8883

    • @yeungwaichung4286
      @yeungwaichung4286 Před 2 lety

      若果係讀中文中學紅色ㄒㄒ MS亞皆老街有位教數叫(伍介中)

  • @charmninglam440
    @charmninglam440 Před 2 lety +1

    大同中學九龍塘正校我七十年代去過,感覺非常大,但正確位置已忘了,有那位可告訴我究竟是現在那位置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過去的香港私立大同中學,其正校是臨大同山,位居九龍塘村,地段是 81號; 這地盤的劃分應該不在了. 據云, 正校结朿後,香港政府收回地權,校方無權力爭,也無形中一散而去.
      現在相信是"城市學院"那塊地皮吧.

    • @charmninglam440
      @charmninglam440 Před 2 lety +1

      @@MrYEE8883 謝謝回覆,知道亞皆老街分校的人多的是,九龍塘正校無咩人知,但那裏地方真係非常大

    • @rickytse5397
      @rickytse5397 Před rokem

      鄭少秋與趙雅芝拍TVB的峰火飛花 大部份外景就是在九龍塘正校取景

    • @chorcheungauyeung959
      @chorcheungauyeung959 Před rokem

      正確位置是又一城與城大之間那段馬路佔地甚大

    • @CS-tn3tm
      @CS-tn3tm Před rokem

      @@MrYEE8883 yes

  • @vincent37
    @vincent37 Před 2 lety

    我1982年畢業,見證母校被拆!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1

      "母校被拆",換言之,就是"收盤"也.
      香港是資本的社會,私立經營的學校,新的新,舊的舊;沒有隱藏的,這是經商之道.
      從個人的觀感,那時 (香港大同中學)是可以"救"的.
      歷來,有人話: 因為事態來時太匆忙,未有時間機會去辦妥.真的不可思議.
      閣下見證當年(母校)被拆的情形,腦海中一定能記得起,心情不安有悲哀之感吧.
      母校既去,然其遺教是萬古常青.所有師輩,足為後世模範.
      請保重.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1

      友人問:香港大同中學 復校的可能性是否存在?
      這兒讓我個人從實際情形來分折一下:
      1. 事件已經停辦40年, 時間太長.
      2. 香港大同中學在香港教育局的法定註册權力, 恐怕沒有存在.
      3. 復辦同樣性質的私人中學, 沒有多大吸引力. 社會階層是實實濟濟的, 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新知, 必需務實.
      4. 假如說, 復辦一間能否以香港大同中學為照牌, 改革一下, 應世情和考量香港政府的要求而轉型. 這點不是容易辦到, 需要有若干財才, 頭腦聰明和有强烈教育心的人才起馬.
      5. 香港人對香港大同中學有過觀感, 說,這是國民党辦的學校. 這是不十分對的, 當然也有其涉及事實的存在. 面臨這樣的猜想或質疑, 無而就是一項再復校去做改革性規劃的第一步.
      6. 假如有朝一日, 某位"大官貴人"能够有條件去辦, 把過去香港大同中學的校風再講一次, 即” 大同之道, 天下為公.” 是否仍然可在社会立足?
      7. 考慮復辦, 轉型, 真的是可行嗎? 起碼的意念, 是” 沒有多大信心.”

  • @yukchuntsang2017
    @yukchuntsang2017 Před 2 lety +1

    我是1974年畢業生,和王劍桃,鄧杏賢同班,我們想尋同班所有同學。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江校長一生為教育而教育, 宏揚儒家仁愛的思想。 禮運大同是孔夫子的孝悌禮義的德性教育籃圖。 教育的最终目的, 就是培養這樣的後來者, 那些卓越的青年应該都是從教化和教育園地栽培而來。
      古人說, 讀書人就是明理人。大同教出來的, 也应該是明理的人吧。
      閣下在1974年大同讀書, 应屬”成”社輩; 回憶過去的青年時代, 頗感神殤。
      望各方君子同學, 幫助閣下找到你的同窗來; 是成社的同班吧。
      在下為生活而忙碌半生, 隨着年歲的增長, 漸漸深感仁愛教育的重要----對個人, 甚至對中國社會的教化風尚,真的影響很大。
      國父孫中山先生指出「禮運大同」之說是孔子的主張,他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主張民權的大同世界,又『言必稱堯舜』,就是因為堯舜不是家天下」(《三民主義》演講本,〈民權主義〉首講)接著他又引用了孟子的話而認為孟子已知道君主不一定是要的。〈大同篇〉中的「選賢與能」主張,孔子原意大概是由上層來選拔賢能而任用之。自民國以來則已重新認為由民眾來推選賢能有學問者,這也是一項重要的理程。
      以上一段是從網上來,加插起來,祗供参考.

    • @clivellenshiu
      @clivellenshiu Před 2 lety

      75係風社,74係成社,73係藹社,那年前後有霍達志及霍志雄黄成果等人: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1

      已往香港大同中學正校, 山門上方寫有”大同之道, 天下為公”, 可能衹有”天下為公”這四字. 妙極!
      這是孔子的學說吧. 原意是天下是大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孫也.
      以教育青年為實行教育而工作, 大家認同的, 應該是指透導學生修身養性, 重禮義, 知廉恥的德性吧.
      大同中學的諸君, 你们仰慕而來的, 是出自政治党派之想, 還是認同仁愛精神來的呢 ?
      踱步田中, 俯觀天地之際, 頓感母校遺風, 確是離” 仁者” 不遠矣!
      成長的青年,48年過去了. (如果是”成社”的同學).
      你们也應有出塵之想, 是耶, 非耶?

    • @tinserinalo7046
      @tinserinalo7046 Před 2 lety

      @@clivellenshiu 很想和李樹良同學聯絡

  • @stanleyng1551
    @stanleyng1551 Před 2 lety +1

    1964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1

      閣下如果在1964年就讀香港大同中學,應屬於"道"社同學,非常"高"的班级;相信你的年齡在76多歲了. 那時懷有壯志和上進的青年,亦跑不過與時光的競賽.不過這幾十年聚集的處世經驗和個人的懷抱與敬業,也應該是在這大千世界中的生活成就吧.
      母校大同帶給大家的,弟以為從德性薰陶的方面是值得贊賞的地方.
      人生幾何? 能够有這樣的年歲,見過世面也很多吧!
      民之善者,仁愛之謂也.
      順道問安.

  • @wt1228
    @wt1228 Před 2 lety +1

    54年讀2年級至4年級亞皆老街三層舊校舍。每星期有一日去九龍塘上体育。後轉校去崇真到小學畢業。中學又再轉校。讀咗三年多又走人。 😂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1

      人生過程中, 小學的時光中最為親切.
      閣下雖然未能一直在"大同"的中學課程讀下去, 但是也曾在小學時期在那裏上過課; 念念不忘, 值得珍貴. 也是一頁不尋常的回憶.
      香港大同中學以中學部為班社分名. 其小學部,英文部, 或夜校部等的班社末存有班號, 最多祗是以年份和課程分別稱呼而已.
      未有提及中的小學部, 閣下應該是香港大同中學小學 1954 年的學生, 難得之至也.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1

    香港大同中學正校和分校已經停辦多年, 隨光陰的消逝, 緬懷 母校之情, 愈加愈深 。
    就將以往的搜集資料, 再次集為又一遺行檔案, 以廣流傳 。
    正段:
    大同正校, 蓋於大同山上, 負山到城, 臨九龍塘村, 榴花照眼, 茂草青青。
    樓舍輪奐盡秀. 讀書其間, 有清風颯颯而來之勝。
    學子於此, 得天地日月之美, 良師指點訓育之厚。 巍巍德量, 高山仰止, 仁者至善。
    歲暮, 集書記述, 此未能忘懷也焉。
    憶母校 香港大同中學 後次
    Video link
    czcams.com/video/Qz0JrQKciV0/video.html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1

      憶母校 香港大同中學遺行檔案又一段。
      Video link
      czcams.com/video/m2M43aiRHr0/video.html
      某季 老師梁景桓先生在大同校友會上遠道祝賀校社週年社慶, 開章明義,談及大同校訓, “仁”的本性。老師嘉言, 從簡潔的文字中, 深深感染儒家理仁的章節之道。
      師以仁愛之善, 克已謙容之心, 再三訓導後輩。
      此段視頻是從香港大同中學校友會的網上找來, 在此引載一次。

  • @nkwong2995
    @nkwong2995 Před 2 lety +2

    大同和珠海,就如勞校、培僑一樣,給我印象是政治氣味高於教育氣味。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不少文章或歷史記錄均將香港德明中學、大同中學等具有台灣支持的學校,稱為「僑校」,意指華僑學校。但根據台灣《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所謂「僑生」其實是指「大陸地區、香港及澳門以外之國家或地區」的海外學生。因為台灣政府主張擁有香港、澳門以至中國大陸的主權,如果稱港澳學生與大陸學生為「僑生」,則變相承認港澳與中國大陸地區的主權不屬台灣(民國)。不過,雖然法律條文如此列明,但台灣在實務上仍不時將香港歸入僑務的工作範圍,一些心屬台灣的港人亦認同自己是僑民。例如在1925年於香港創刊的《華僑日報》,雖是在香港編採出版,卻以「華僑」為名,旨在連結所有海外華僑及互通消息。
      Source: 國民黨與香港教育歷史淵源|香港01|社區專題 (hk01.com)
      政治氣味高於教育氣味 ?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3

      我記憶裡的父親 - 江學韶
      (秀社 江芷英 ----大同校友會網上文稿,深入細緻.)
      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學校裡長大的, 由於我父親職業的關係, 自我懂事有記憶開始, 就先後住在不同的學校裡面, 從幼稚園到小學, 直至中學畢業. 父親畢生致力教育工作, 我的成長就和不同的學校結下不解緣. 自四十到六十年代, 父親歷任德明中學訓育主任, 大同中學校務兼教務主任. 當年這種職位可說是對學生操生殺大權, 所以他外表總保持一副嚴厲面孔, 頑皮學生見了退避三舍. 背後稱他做 “Tiger” (老虎). 想當年如果遇到欺負我的男生, 說我爸爸是江學韶, 阻嚇力可能比 “我爸爸是李剛” 更有效. 可惜當時年少無知, 不識多多利用. 但我也已經有個“老虎女”的外號. 提起筆來, 很多和父親一起生活的瑣事, 紛至踏來, 湧現目前, 只能擇部份我最念念不忘的來寫. 曾被他記過的學生, 想也應有另類的印象.
      一九四五年中日抗戰結朿, 中國慘勝, 父親奉廣州教育部令到(四邑)東莞接收“明生中學”. 於是我的住學生涯就在明生中學附屬幼稚園開始. 一年後, 教育部又再指令父親到香港德明中學. 所以我的小學是在香港德明讀的.
      父親外表雖然嚴峻, 但對我則和善可親, 可能是因為母親先生了三個哥哥才生我, 我可算是得天獨厚, 父親對我哥哥們保持父親的尊嚴, 但對我則雖不至溺愛, 但從無重言厲色. 我的二哥幼年夭折, 據我了解是抗日時期在廣州患痢疾, 缺乏抗生素. 去世時大概是一兩歲. 所以我記憶中只有大哥和三哥. 大哥一匡比我大七歲, 讀書用功, 像個小老頭, 三哥一立大我兩歲, 甚頑皮, 自有他的一伙玩伴. 所以我從小就依依父親身側, 他出外做事, 見朋友, 很多時也把我帶在身邊. 因此他離開德明去辦大同中學, 我可以說知道得頗為詳細, 很多經過, 我當時也在場.
      一九五二年, 我初中一上學期, 德明中學發生方寬烈先生所謂争產事件. 導至終於分產解决. 當年的校長江茂森先生離開德明, 創辦大同中學. 我父親在此學期完後也離開了德明中學. 父親雖姓江, 但和江茂森先生無任何親屬關係, 亦非同郷, 江茂森先生袓籍茂名, 而父親是花縣人. 只不過當年奉教育部令到德明上任時適逢江茂森先生當校長. 所以2006年6月明報月刊刊登方寬烈先生撰文論及德明中學争產事: 『…..事後, 江茂森, 江學韶, 獲得應有利益…..』 云云. 是極端的錯誤. 江茂森先生或因争產事獲得“應有利益”. 但和江學韶完全無關. 方寬烈先生以為姓江就是有份. 將我父親拉在一起混為一談. 是全無事實根據的. 他寫的是報導文章, 且身為”香港文史研究會”會長, 但不清楚事實就胡亂編排, 使已去世的父親無端受此冤屈. 不見得很專業. 父親已不在, 我身為他的女兒, 有責任去更正這一個錯誤. 在七十年代我常看明報月刊, 來了加拿大後也向香港訂閱. 我一向覺得它是較嚴謹的一個刊物. 但這次對他們編輯的不盡責卻頗為失望. 事實上父親當年離開德明協辦大同, 是因為他一向有一個理想, 就是可以辦一間不營利私校. 他覺得如果有政府的補助就可以吸引到更好的師資. 他離開德明就是因為江茂森先生向他說希望他出來協辦一所不營利學校. 這原因是父親親口和我提過多次的. 當年他離開德明中學前月薪是六百多港元. 到大同中學時月薪只有二百多元. 這我知到得十分清楚, 因為我們全家都需節衣縮食, 住在學校連著辦公室的一個小房間. 所謂得到“應有利益”, 實在可笑.
      當年江茂森校長出資本, 父親則負責籌備辦理一切事宜. 我很記得, 大同山的校址, “九龍塘村八十一号地段”, 也是我父親找來的. 當年大同山與九龍塘隔了一條鐵路, 一條很寬的水澗, 和一大片菜地. 但山上風景幽美, 開始時只有兩座西式洋房(紅園,黃園), 中間隔了一片廣場. 兩屋前後參天古樹. 綠蔭滿地 我想所有早期的同學都有很深的印象, 不必我多敘. 紅園屋主是一個退休葯劑師. 以前租給華南中學. 父親和他簽租約時我也在場. 所以我對這姓名我己忘卻的葯劑師印象頗深. 或許這是我後來去台大讀葯劑的原因之一.
      一九五三年春大同中學正式開課. 我讀初中一下學期. 全校自初一至高二(未有高三)只有學生四十三人. 開始的時候, 父親工作繁忙, 身兼校務主任, 教務主任, 還要兼課, 因當年和他一起到大同的教師不多. 學校的器材, 一椅一桌也是他去找來, 他可謂不眠不休, 煙不離手. 但有理想為後盾, 我覺得當時他是快樂的.
      我們住的地方與學校辦公室只一門之隔, 父親的香煙癮極大. 手不離煙, 往往家中一枝煙, 聽見辦公室電話響, 就開門進辦公室, 在那裡又再燒另一支. 常常兩三支煙在不同地點同時在燒. 他的吸煙終引致他中年後肺氣腫, 呼吸困難. 也導致他被迫離開他一生心血所聚的學校.
      父親身材瘦削, 但似乎精力過人. 除致力教育外, 其他的興趣不少. 這大概是因為他對新的或是費解的事物有追究的好奇. 每每有一新的啫好, 就全心投入, 找來一大堆中英參考書, 癈寑忘餐. 他一向對攝影著迷, 除了辦公事, 無論到那裡縂是背著他的照相機, 早在我讀一年級時己是如此, 最狂熱時期, 買來大堆攝影書籍, 各式照相機, 放大機, 甚至將家中的一角改裝為黑房. 我是他黑房的沖晒助手, 其實不過跑進跑出遞這遞那罷了. 直到後來父親隨我們移民離開香港, 才將那些器材送人.
      我小學四年, 他忽然又興起去養魚, 那時我們住在德明中學附近一幢舊樓. 有個很大的露臺, 所謂走馬騎樓. 於是整個露臺就放滿了大大小小的玻璃魚箱. 有些大魚箱要我整個人爬進去才能清洗. 各類有關書籍, 病魚葯療等等自然又一大堆. 有一件養魚趣事, 他常引以為得意之作, 事緣有一種叫白兔的熱帶魚, 就算是魚商也無法培養到新生魚. 他於是去買了個顯微鏡回來, 有空就日夜觀察. 終於發現因為新生白兔魚太細小, 就算是很細的魚糧也吃不到, 終至餓死. 於是他想辦法去買來一種含有微生物的液體, 叫做綠水, 果然養成功, 連魚商也來向我們買. 搬去大同後, 魚自然是不能再養了.
      大同山的環境舉世無雙, 如此學校在香港可說是絕無僅有. 足球場是真正開山劈石出來的, 標準籃球場也有三個. 放學後就是我的天地. 我醉心籃球, 漸漸打得不錯, 竟然入選香港隊, 代表香港多次到東南亞各地比賽. 那時我讀高中一, 才十五歲. 當年體育圏, 班主, 教練, 贊助商等等. 品流複雜, 父親沒有說甚麽, 但我覺得他是有保留的. 可是我當年天真, 不知天高地厚, 只覺好玩. 我在香港賽事無論大小, 他必抽空來捧場. 現在想來, 他大概是担心這小女兒, 藉此來陪她回家. 日間在學校, 父親這Tiger 自然無所不在. 放學後一家人也同住在大同山上. 黃昏後在大樹下聽父親和他的朋友, 陸國誠老師, 林高年師父, 我二伯父江家修夫子, 天南地北, 談生活, 談抱負. 我就抱膝坐在旁邊静静地聽. 此情此景, 歷歷在目. 這中學六年, 是我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後來結婚生子, 生活漸趨安適, 也己做了祖母, 但這已是人生另一頁, 是另一種的愉快. 可是當年那種無憂無慮, 知道父親就在身側不遠的歡樂, 是無法描述, 也不會再有的了.
      一九五八年我高中畢業, 當年香港只有一間大學, 就是香港大學. 其他如今日的崇基, 新亞等等, 當年只能稱為“專上學校”. 香港政府不承認它們的大學資格. 畢業也不會有大學文憑. 而香港大學只收英文中學讀了預科的學生. 讀中文中學的, 有辦法的就去外國升學, 父親只可以把我送到臺灣讀台大葯學系. 母親在我高中二那年辭世. 大哥去了美國深造. 我去臺灣留下父親和我三哥在香港, 是有點不捨得. 但我天生心野, 父親鼓勵我兩句, 也就放諸腦後了.
      一九六二年我畢業回港. 父親仍住在大同山上, 但工作則在亞皆老街的分校. 事緣大同中學的業務近年蒸蒸日上, 江茂森校長於是將亞皆老街分校改建為十四層大樓. 九龍塘正校運作已上軌道, 所以就將父親調往新校, 主理新張一切. 但不營利學校之望仍遙遙無期. 後來父親對我說, 他曾向江茂森校長商討多次, 終於同意著手向港英政府申請, 但只用九龍塘正校去申請, 不包括十四層的分校. 分校大樓是私有物業, 正校是租約, 只有中學. 數千學生大部份就讀于分校. 香港教育部當然不批准. 父親向政府斡旋多次自然也無結果. 父親於一九六五年以肺氣腫病離開大同, 當年一起到大同, 滿懷熱望的小數老師們亦先後凋零. 于是不營利一事就不了了之, 無疾而終. 當年參與此事者不多, 後期的同學知道大同曾有個江學韶教務主任者更少.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培僑中學(Pui Kiu Middle School)中學原校址在跑馬地活道,如今地址在香港北角天后廟道190號。1946年創校,直至1991年轉爲受香港政府資助,成爲直接資助學校(直資中學) 。
      辦學宗旨:發揮「以人為本,發展創新」的精神,建設以「培養青年領袖人才」為特色的學校。
      學校教育質素有沒有在政治上直接有關係 ?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3

      香港大同中學,是以有教無類,作育人才,保存固有道德,發揚中國仁愛精神為宗旨。
      江茂森校長對香港的教育貢獻良多 。除悉心致力於教育工作外,對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尤具熱誠。同 時歷任保良局總理、元朗博愛醫院總理、副主席、九龍總商會副監事長、旅港高雷同鄉會理事長、珠海書院副院長、中文學校聯合會及中文學校協進會監事等職。
      (校長 生於1901年(民國前十一年清光緒廿七年九月十五日),廣東省茂名縣人。)
      Source: 北美大同校友會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2 lety +3

      隨着時光流逝,香港城市变化如夢如幻。這段視頻是对 母校----香港大同中學的一段歷史性資料補考。大同已经停辦多年,無從復校。 江校長以"仁"為本,作育英材.使後輩能够達到儒家社會的仁愛思想, 与守法自愛相輔而成一體。以這種克已待人,格致力學的精神來建校教育, 這应該是,絕对的是為教育而教育。
      香港大同中學的停辦,是香港教育界的最大損失, 也是後代中國人對仁愛精神教育的一段迷失方向历史。

  • @MrYEE8883
    @MrYEE8883  Před měsícem

    czcams.com/video/MIqbqVRxz5I/video.html